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工業迅速發展,地球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大氣中溫室氣體急劇增加。溫室氣體的增加已成為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而全球氣溫升高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導致全球性氣候異常,引發更頻繁的自然災害,大規模的疾病流行,加速土地沙漠化;氣溫的升高還可能引起冰山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為人類的長遠利益著想,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1992年,包括我國在內的150多個國家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標志著世界范圍內開始了對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進程。1997年,各締約方在日本京都就發達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京都議定書》,這是第一個通過控制自身行為以減少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國際性文件。
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關注溫室氣體的研究工作。在積極參與有關國際活動的同時,“八五”期間,即組織了《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影響和對策研究》的攻關項目,其首要內容就是《溫室氣體的濃度和排放監測及有關過程的研究》,即對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的背景濃度進行長期規范化監測。這些研究工作為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以便國家在保證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采取相應的減少排放的措施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由于目前絕大多數監測儀器均屬于相對測量,因此監測用標準是監測工作的前提。提供在國際上具有可比性、高準確度的標準氣體是準確測量的保證。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參加了該項“八五”攻關項目,成功研制了兩種國家一級標準物質:CO2—Air (330 ̄370)μmol/mol,不確定度為0.3%;CH4—Air (1.5 ̄10)μmol/mol,不確定度為0.6%。該標準氣體在研制過程中與世界氣象組織提供的標準氣體以及澳大利亞大氣本底站提供的潔凈空氣標準進行過比對實驗,結果均在方法的測量不確定度范圍內。今年,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將參加由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物質量咨詢委員會(CCQM)組織的溫室氣體監測用標準氣體國際比對工作。
(文/國家標準物質研究中心 章恭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