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4·16”湖南婁底礦難中,礦工聶清文最后關頭留下這樣的遺言:“骨肉親情難分舍,欠我娘200元,我欠鄧曙華100元,……”。他囑托妻子要帶好孩子孝敬父母,要把他的遺體火化,這樣可以給家里省點錢。
按照民間的慣例,沒有欠條的債務人死后,所欠的債就成了“死債”,債權人的那筆債就下了“黑河”,一種最基本的寬容也要求債權人不去追究這點利益。然而,聶清文卻留下了這樣的難以置信的遺言。
對礦工聶清文的舉動,大家都萌生一種久違的感動。正如婁底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胡旭曦說的,“那就是我們一些老百姓的生活,你無法不流淚。” 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在生命的盡頭做出了幾乎是人性最耀眼的舉動?
很難猜測當時聶清文在想什么,或許只是最樸素的欠債還錢的契約意識在支撐。在法學家的眼中,契約意識是一個市民社會健全發展的基礎。曾有學者提出我國的信用制度之所以建立不起來,是因為我們的鄉土社會缺乏一種信用土壤。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最應當講信用的官員、商人等卻違背了這樣的基本準則。正如某些欠債的官員和商人,他們最應當恪守欠債還錢這樣的自然法則,但表現的很令人失望。
聶清文肯定不知道什么是契約意識,或許只是他樸素的“草民”意識在支撐著中國的信用土壤。或許他當時在黑暗的礦井中只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責任感,被借債的人也不容易,別人也需要這些錢;或許是一種最基本的感恩意識,不能讓別吃虧;或許只是一種小農意識存在,想走的清清白白,因為他的遺言中還有別人欠他的部分。
猜測,都只是猜測!聶清文在生命最后關頭的行為動機已隨他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但是他的行為卻體現了一種最基本的責任意識。無論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家庭,都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責任。當我們想通過各種教育來灌輸這種品格的時候,一名礦工卻給我們上了震撼的一課。責任是什么,責任就是離開的時候或臨終之前,還記得要還他人的錢;責任就是恪守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良的東西。
那么好的礦工,那么樸素的做人表達方式。我們似乎沒有力量去譴責讓好人結束平凡人生的礦難,因為頻繁的礦難只能顯示我們譴責的廉價。但是,好人離開時留下的那些東西讓社會感動了,而每個人又應該如何把這種感動轉化成聶清文所表達的責任意識呢?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