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了幾十年煤之后,山西眾多采煤區的人們發現,他們正在失去居住的家園。縱橫交錯的裂縫撕開了房屋,一個個黑洞侵吞著賴以生存的土地。地下支零破碎的采空區已難以承載地面的負重,大地正無可避免地下陷。
“隨之陷落的還有整個山西的經濟,甚至還有山西人的信心。”山西新聞界的一位記者這樣認為。
據資料顯示,從1978年到1998年的21年中,山西的綜合經濟實力由全國第16位一路下滑到第26位,平均兩年落后一位。更為突出的是,這里的城鎮居民收入長期滯后,1980年排位第23,1998年排到第29。1999年、2000年則連續2年全國倒數第一。即使在2002年山西經濟奇跡般地出現″拐點″,但也僅排在全國第27位。
數字不客氣地敲打著山西人的心:究竟是誰導致了山西的陷落?
回顧20多年來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煤似乎難逃干系。
似乎是作為一種補償,在這塊被黃土深深覆蓋,表面千溝萬壑看似貧瘠的土地下卻埋藏著富庶的煤海。有人形象地稱之為“煤堆上的山西”。據統計,山西煤炭儲量在2000億噸,全省118個縣中94個地下有煤,共有大小煤礦4760多個,其中鄉鎮煤礦3771個。2002年全省共產煤近4億噸,占全國的30%;外調量2.7億噸,占省際煤炭外調總量的70%;出口4330萬噸,占全國煤炭出口的50%。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山西煤炭都可以說在中國能源市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山西來說,煤更有著關乎興衰的地位。作為山西最大的支柱產業,煤炭工業的起伏與山西經濟基本上呈現同向波動態勢。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總量的比重,最低年為27%,最高年為36%。再加上與煤緊密相關的煤炭轉化和高耗能工業,煤在山西經濟中的份量顯而易見。
然而說起煤,山西學者官員總是顯得沉重而苦澀。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約見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董繼斌教授時,一聽是要采訪山西的煤,他在電話中便不由得苦笑了一下。在與煤打了20多年交道,甚至因此而成為中國能源經濟學創始人之后,他依然無法對煤給山西帶來短暫快樂后的痛苦和災難釋懷。
董繼斌將山西20年發展戰略歸結為:80年代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發展戰略和90年代的基礎設施主導發展戰略。
他回顧說,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整整20年間,能源基地戰略始終是指導山西社會經濟發展的綱領。盡管此階段山西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爭取到大量的投資,但山西落后的根子也就此埋下。
“以煤為綱”的發展思路使山西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受“有水快流”、“國家修路、群眾挖煤”等政策的影響,許多地方把開發煤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選擇和工作重心,能源基地戰略被嚴重扭曲,形成了大面積、粗放型、高強度、群體性的能源開發格局,地方投入結構與國家投入的方向、重點高度趨同,傳統的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逐步喪失,導致山西失去了諸多發展機遇,加劇了產業結構的不協調和單一化,形成了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建立起以煤炭為單一支柱、產業結構高度雷同的區域經濟體系。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之后,全國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山西也相應提出了以調整結構為主導的經濟趕超戰略。然而主觀的發展愿望由于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只能停留在紙面上。在新的經濟增長點難以形成的情況下,全省經濟工作的重心、投資導向與發展重點仍然繼續放在了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上,本質上仍然走了“挖煤、發電、引水、修路”這樣一條以基礎啟動、鋪攤子、上項目為核心內容的老路。
盡管這些舉措對改善基礎環境條件成效明顯,但由于經濟工作的重心并沒有適時轉移,沒有全力培育可拉動經濟增長的產業性因素,相反,不顧財力和能力所限,攤子越鋪越大,政治運動式的基礎設施建設脫離了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目的而成為政府的最終目標追求,不僅超出了地方財力的負荷,更影響了對其他產業的投入。
董繼斌曾對山西一度在建的1400多個項目進行調查,發現總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項目中,屬農林水、能源交通項目的在建規模占到83%,而建設周期短,經濟效益好的加工制造業投資項目比重不足2%,機械、電子以及高科技產業的項目投資比重不足5%。
在山西有這樣一種說法甚是流傳:一些山西人抱怨,山西今日的貧窮源自多年來向國家做了太多無私的奉獻。
確實,山西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過去乃至現在都在為國家做出巨大犧牲。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價格雙軌制下,山西長期低價輸出能源產品,而同時由于自身結構畸重,輕紡工業消費品60%以上需要從外省調入,又只能高價買進消費品,使山西蒙受了嚴重的雙向價值流失。據統計,僅1980到1988年9年間流失金額就達654億元,年均流失72億元以上。
對山西經濟是不是注定是“犧牲經濟”,是不是宏觀政策出現了誤區,山西省政協副主席、人稱“改革老將”的呂日周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中央的政策是全面的,關鍵在于山西的認識是不是全面。不能只看到確保中央計劃的必要性,而看不到維護地方利益的合理性。沒有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沒有勞動者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建成一個支持全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地是不可能的。
就是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多年來卻為山西的決策者所難以突破。呂日周對記者說,在眾多干部中形成的為國家就等于為山西的思維定勢,使得許多人不敢去探索中央計劃與地方利益相協調之間的廣闊空間,不承認這一空間,不研究這一空間,甚至以為探索這一空間十分危險,可能影響到自己的仕途,或者丟官。他們中有些人還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出種種理由,諸如以“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全局”、“為了整體”、“發揮政治優勢”之類的言辭來掩蓋這一本來應該處理好的矛盾,還常找一些比較利益、區位優勢之類不切實際的理論,給既定的政策作注腳。
決策者的優柔寡斷讓山西陷入煤炭經濟的怪圈難以自拔,更使山西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發展良機。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