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臨的形勢和市場需求
(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煤炭工業發展帶來機遇。一是與國際經濟接軌,有利于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促進煤炭工業結構調整;二是我國具有煤炭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靠近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的優勢,特別是目前我國在亞洲煤炭貿易市場中僅占有20%的份額,煤炭出口增長潛力較大。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能源供應將在一個更加開放的體系中配置,國外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進口量和價格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國內煤炭市場的供求關系。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產品關稅下降,國外同類產品以價格、質量優勢進入國內市場,進口量可能增加,將間接減少國內煤炭消費。我國外貿體制將逐步與國際接軌,實行外貿經營資格登記注冊制度,逐步對各類企業進出口貿易放開經營,對我國現行煤炭出口貿易管理體制將產生重要影響。
(二)國內發展環境和煤炭需求預測
\"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7%左右,煤炭需求量穩步上升。但隨著產業結構、地區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和節能技術的發展,煤炭需求增長速度趨緩,煤炭消費和生產格局將發生變化。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大型坑口火電站建設,將帶動西部地區煤炭生產和消費增長;二是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鐵路實行\"網運分離\",將進一步改善煤炭運輸條件,促進中西部地區煤炭開發,有利于煤炭開發布局重點向西部轉移;三是隨著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提高和石油、天然氣價格變動,將推動潔凈煤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并帶動煤炭消費增長;四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及\"三峽工程\"等項目的建設投產,將改善華東和中南地區能源供應狀況,東南沿海地區煤炭消費增長速度放慢。
\"十五\"期間,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及工業結構調整,能源需求總量增加,但增長速度趨緩。能源及煤炭需求趨勢是:石油、天然氣、水電和核電等清潔能源增長速度加快,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有所下降;全社會技術進步加快,將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效果更加明顯;電力工業火力發電仍以較快速度增長,對煤炭需求持續增加;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行業生產穩步發展,但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及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煤炭消費量變化不大;居民生活用能向天然氣、石油液化氣、電能等方面轉變,用煤量將逐步減少。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預測\"十五\"期間,國內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長2000萬噸左右。
二、發展思路及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發展為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實施大集團戰略,以資產為紐帶,發展一批對全國煤炭供需平衡和參與國際競爭起關鍵作用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穩定國內市場,擴大煤炭出口。實施綜合經營戰略,以煤為基礎,依托礦區資源,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實施科教興煤戰略,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推進大型煤礦改造,建設高產高效礦井。實施潔凈煤戰略,加強政策引導,注重加工轉換,強化清潔利用,推進潔凈煤技術產業化。完善有關法規和標準,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高安全生產管理及裝備水平,加強安全監察,實現安全生產。推進企業節能降耗,保護礦區生態環境,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目標
煤炭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是:煤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重大進展,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明顯好轉。潔凈煤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取得實質性進展,優質煤炭和煤炭轉化的優質能源產品比重明顯增加。煤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進一步提高。礦區綜合利用、環境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組織結構調整目標
到2005年,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煤炭產量位居前8家的企業,市場占有率達到35%以上。形成2~3個煤--電--路--港--航綜合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公司和企業集團。
2.技術結構調整目標
到2005年,煤礦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進一步改善,安全生產可靠性明顯增強。大型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中型煤礦達到60%以上,小型煤礦機械化、半機械化開始起步。大中型煤礦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0%以上。
3.產品結構調整目標
到2005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50%以上,動力配煤量達到7000萬噸左右,煤層氣產量30億~40億立方米,水煤漿產量1000萬噸左右,煤炭液化產油250萬噸以上,煤炭出口8000萬噸左右。
三、發展和結構調整重點
(一)深化企業改革,實施大集團戰略
深化國有煤炭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延伸煤炭產業鏈,組建一批綜合經營的特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1.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推動煤炭企業改制。大型煤炭企業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互相參股等形式,改制為多元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對國有中小煤礦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
2.按照市場取向和規模經濟的原則,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業集團。發揮優勢企業的龍頭作用,通過兼并、聯合、參股等方式,推動資產重組,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和維護公平競爭秩序。鼓勵各類煤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按地域、煤種、運輸通道和市場組建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十五\"末,形成1~2個煤炭年生產能力在1億噸以上、5~6個5000萬噸以上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
3.按照產業關聯度,培育特大型公司和企業集團。根據煤炭資源和市場分布特點,抓好煤礦、鐵路、港口和水運等環節的銜接,培育和發展對全國煤炭供求平衡起關鍵作用和以煤炭出口為導向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煤--電--路--港--航特大型公司和企業集團。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環節費用,實現國內煤炭有效供給和產需平衡,提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加快煤炭企業技術改造步伐,促進產業升級
緊緊圍繞滿足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注重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節能降耗和防治污染。通過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在礦井開發、煤炭加工、安全生產和信息管理等領域提高技術與裝備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1.建設一批大中型現代化礦井。\"十五\"期間,要加快建設25處、年生產能力6000多萬噸的在建礦井。同時,要按照西部地區煤電同步建設、\"三西\"(山西、陜西、內蒙古西部)地區調節全國供需平衡、東部地區穩定生產規模的煤炭開發布局原則,重點做好建設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基地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強煤田地質勘探,提高勘探程度,滿足建井條件,適時開工建設一批有市場、經濟效益好的接續型礦井,增強煤炭工業發展后勁。
2.對現有大中型礦井進行技術改造。通過增加儲量、集中生產、簡化工藝、減少環節、優化裝備、科學管理等措施,對現有大中型礦井進行技術改造,實現礦井生產、管理現代化。到2005年,建成140處高產高效現代化礦井,原煤工效達到10噸以上。
3.改造小煤礦。按照統一規劃、合理集中、正規開采、保障安全、依法監管的方針,對依法開辦的小煤礦進行改造,減少生產礦井數,擴大單井生產規模;改進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藝,提高礦井回采率;制定和實施小煤礦生產強制性標準,促進安全生產。
4.改造煤礦安全技術裝備。一是對礦井通風系統進行技術改造;二是完善高突礦井瓦斯抽放系統和通風安全監測、監控系統;三是提高礦井防滅火和防塵技術與裝備水平;四是用先進的救護設備裝備礦山救護隊伍,提高搶險救災能力。
5.改造和建設企業信息系統。加強企業信息系統建設,提高信息傳輸速度和準確性,為企業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變革,降低采購成本和銷售費用。發展先進的安全生產監測、監控系統,提高礦井自動化生產水平。建設連接國家、省、處三級煤礦安全監察網絡,建立專家災害事故處理和救護遠程視頻系統。
(三)限制、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完善退出機制
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完善退出機制。
1.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通過實施產業政策,停止建設以下4類煤礦。一是單井型低于以下年產規模的煤礦項目:山西、陜西和內蒙古地區年產15萬噸,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北京、河北、東北以及華東地區9萬噸,西南和中南地區6萬噸,開采極薄煤層及不穩定煤層3萬噸;二是采用手工開采和穿洞式巷采等落后開采方法的煤礦;三是商品煤達不到國家環保法規要求的各類高硫煤礦;四是礦井回采率低于50%的煤礦。
2.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嚴格采礦許可證、煤炭生產許可證管理,加強煤礦生產安全監察。通過制定和實施有關法規、產業政策和技術標準,關閉非法開采、礦井回采率低、威脅大礦生產安全、不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嚴重的小煤礦。
3.加大關閉、破產力度。按照國家煤礦關閉、破產政策,對資源枯竭的國有煤礦依法關閉。對資源及開采條件較差、產品無市場、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的國有煤礦依法實施破產。
(四)實施科教興煤戰略,推進技術創新
完善以大型企業為主體,高等院校、科研實體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技術開發中心,提高研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要積極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務體系和機制,逐步形成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究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涉及煤炭工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領域,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組織科技攻關。全面提高職工隊伍技術素質。
1.組織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在抓好現有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時,圍繞煤炭的開發、生產、加工、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點技術,組織科技攻關。一是開展煤炭地質勘探及深部礦井開發技術的攻關研究,主要包括:西部地區煤炭開采及相關的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研究;東部地區深部找煤、資源潛力評價以及煤炭深部開采的關鍵技術研究;600米以上深厚表土層凍結施工技術、大型礦井深部開采技術以及千米深井井筒裝備技術研究。二是開展高產高效現代化礦井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和建設示范項目,主要有:年產600萬噸綜采放頂煤工作面的配套技術項目;年進8000米以上煤巷、半煤巖巷快速掘進成套技術項目;年提升能力700萬噸以上的交流提升機變頻調速控制系統和自動化采煤工作面的技術項目。三是開展煤礦安全技術研究,主要包括:重大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的預防與控制、煤礦突發性災害監測及防治
、煤礦快速救援搶險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等技術研究。四是開展潔凈煤技術的攻關研究,重點開展機電一體化大型高效選煤關鍵技術、細粒煤高效脫水脫硫降灰技術、煤炭直接液化技術、地下煤層氣化及應用等技術研究。五是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和綜合信息化技術研究,主要包括:開展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控制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煤炭綜合信息化技術研究。
2.加強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充分發揮重點院校的作用,培養適合煤炭工業發展的技術人才。采取切實措施,以多種形式吸引煤炭行業內外、海內外優秀人才,形成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調動人才積極性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注重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鼓勵建立以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崗位培訓。大力發展職業培訓,逐步提高工人職業培訓率。
(五)實施潔凈煤戰略,推進潔凈煤技術產業化
發展和推廣潔凈煤技術是保證我國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在大力推廣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與引進大型先進技術,加快推動潔凈煤技術產業化。
1.改造和建設選煤廠。采用先進的洗選技術和設備改造現有選煤廠,充分發揮選煤廠的能力利用率,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大中型煤礦要有配套的選煤廠,小型煤礦要依托大礦的選煤廠或建設群礦集中選煤廠。重點在山西、陜西、山東、內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區)建設一批先進的選煤廠。2005年,選煤廠平均工效達到40噸。
2.發展配煤一條龍服務體系。在煤炭中轉港口和主要集散地建設配煤廠,為用戶提供質量穩定、價格合理、環保型動力配煤。制定配煤質量標準和相應的政策,由耗煤集中的大用戶到分散的小用戶,逐步推廣使用動力配煤。建設3~5個大型動力煤配煤基地。2005年,初步形成產、配、銷、送及售后服務一條龍體系。
3.完善水煤漿制備和應用技術。研究開發水煤漿新型添加劑,提供質量穩定、滿足市場需求的水煤漿。在總結白楊河電廠、燕山石化應用水煤漿的基礎上,重點研究提高燃燒器效率和水煤漿在爐內燃燒過程中的固硫、脫硫技術。進一步降低燃油鍋爐改造費用,建設10萬千瓦以上機組改造示范工程。在集中改造燃油鍋爐的地區,鼓勵煤礦與用戶合資建設水煤漿制備、配送公司,發展集中洗選、制漿、管道輸送、燃燒發電一體化工程。
4.大力發展煤層氣產業。實行地面開發和井下抽放并舉的煤層氣開發方針,重點加快山西沁水煤田、河東煤田、安徽兩淮煤田、遼寧鐵法、撫順礦區、貴州六盤水等地區煤層氣的勘探評價及開發利用。2005年,大中型煤礦瓦斯利用量達到當年抽放量的80%,建成2~3個煤層氣地面開發及利用示范基地,煤層氣產量達到30億~40億立方米。積極支持煤層氣產業發展,使其成為煤炭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5.推進煤炭液化和氣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完成神華神東、云南先鋒和黑龍江依蘭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廠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經濟技術合作建設1~2個煤炭液化示范廠,2005年煤炭液化產油250萬噸以上。引進國外先進的煤炭氣化技術,建設大型煤炭氣化與煤化工示范項目。繼續做好煤炭地下氣化試驗,探索煤炭開發和利用的新途徑。
(六)實施綜合經營戰略,促進礦區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地利用礦區各種資源,實施綜合開發經營,延伸產業鏈,促進礦
區資源合理開發,提高資源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保護礦區生態環境。
1.延伸產業鏈。依托煤炭資源優勢,通過吸收外資、多元持股和與下游產
業的企業聯營等多種方式,大力發展煤--電、煤--化工、煤--焦、煤--建材等
高耗能、高附加值產業,實行多元化經營。推動單一煤炭資源礦區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研究探索礦區開發的新模式。
2.抓好劣質煤的綜合利用。根據原煤生產及洗選加工過程中劣質煤的品種和數量,發展與之相匹配的綜合利用項目。選擇先進適用的鍋爐燃燒技術,建設和改造劣質煤電廠,發展熱電聯產,配建區域電網,以自用為主,余電上網。擴大煤矸石在建材產品生產和在筑路、復墾、回填等方面的利用。
3.開發利用與煤共伴生礦物。加強煤系地層中共伴生礦產資源,如高嶺土(巖)、膨潤土、油母頁巖、蒙脫石、石膏、硫鐵礦、硅藻土、耐火粘土等礦物的開發和利用,合理配置礦區生產力要素,發展共伴生礦物資源的深加工,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4.加強礦區環境綜合治理。以土地復墾為重點,協調各方面力量,建立各種類型的礦區生態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與生產同步的生態恢復建設機制。\"十五\"期間,礦區土地復墾、生態建設工作要取得明顯成效。對礦井水、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提高復用率,實現達標排放。到2005年,大中型煤礦礦井水復用率達到60%以上,外排水達標率100%。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