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球能源消耗總量123億噸,其中石油占40%,天然氣占25%,煤占22%,核能占8%,其它能源占5%,由此可以看出,煤炭資源在全球能源市場上所占據的重要位置。據國際能源組織預測,至2020年,全球總能耗將增長2%,煤的消耗量將增加1.7%,這將使煤炭資源的需求占據全球能源市場的1/5。
煤炭資源是地球上不能再生的資源,它是有機物質經過幾百萬年在高壓與隔絕空氣的作用下形成的。現已探明可開采的全球煤炭資源高達8000億噸,約占地球全部礦物燃料埋藏量的85%,如以1998年的約38億噸開采量計算,煤炭資源的開采期將超過200年,這在石油資源有枯竭跡象的今天,其意義非同凡響。
2000年,全球煤炭開采總量為34億噸,貿易總量實現5.26億噸。在出口市場上,澳大利亞煤炭出口1.87億噸,名列第一;南非出口7000萬噸,位居第二;我國出口5900萬噸,躍升第三位。
二、歐盟煤炭市場
在歐盟的前身歐共體誕生之際,歐洲大地上形成了煤鋼統一市場,它是第一個統一的能源市場。五十年代初,歐洲各國對能源的需求以歐洲自產煤為主,隨著石油、天然氣及煤炭的進口,歐洲自產煤在能源需求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其開采量也不斷減少,自1993年,由于歐盟在創建統一的歐洲市場的進程中明確限制對煤炭的開采,導致歐洲煤炭開采量大幅下降,對進口煤的依賴性不斷增強。目前,歐盟各國所消耗的初級能源的50%來自進口,據專家預測,至2010年,進口煤將占歐盟能耗的60%。對歐盟而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增加對歐洲自產煤的使用。
2000年,歐盟能源消耗總量為21億噸,其中石油占42%,天然氣占23%,煤炭占14%,核能占16%,再生能源占6%。根據能源機構預測,至2020年,歐盟總能耗將增加4億噸,需求上升至25億噸。
歐盟國家煤炭開采總量2000年為8600萬噸,其中,德國占43%,英國占35%,西班牙占17%,法國占5%。在開采的同時,歐盟于2000年進口煤炭高達1.67億噸,進口焦炭1000萬噸。
三、德國能源市場
德國是世界上繼美國、中國、俄羅斯及日本后的第五大能源市場,為滿足國內對能源的需求,德國需大量進口能源,其60%的能源需求主要依賴進口,2000年為進口能源支出了390億歐元,該趨勢還將繼續增長,至2020年德國能源進口量將占能源需求的75%。能源在德國的應用效率非常高,每1000歐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只是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左右。據預測,至2020年,德國經濟將增長50%,而對能源的需求將降低約5%,約4.7億噸標準煤。
目前,德國政府正在考慮一項平衡的能源政策,并認識到,只注重強調以環境為目標,將使依賴進口石油、特別是天然氣的局勢更加嚴峻,況且大量的進口來自不穩定地區,目前,來自近東和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占德國能源供應總量的近30%。
對德國而言,能有效降低對進口能源依賴性的重要途徑是使用本國能源,對本國能源的開采--在德國以煤為主--還將為后代保留能源供應的多樣性。
2000年,德國總能耗4.84億噸標準煤,其中石油1.87億噸,占39%;天然氣1.02億噸,占21%;核能6310萬噸,占13%;褐煤5260萬噸,占11%;自產煤3330萬噸,占7%;進口煤3350萬噸,占6%;其它能源(含再生能源)占3%。預計2005年,德國總能耗為5.01億噸標準煤,2010年仍為5.01億噸標準煤,至2020年將降為4.71億噸標準煤。
四、德國各能源的地位及在電力生產中的消耗量
根據德國能源經濟研究所對能源的預測,德國對能源的需求還將繼續增加,但基于技術的不斷進步,德國的能耗將以每年0.4%的速度減少。
如基于政治因素考慮,核能在德國是受到歡迎的,但在經濟上卻遭到限制并終將停止使用。由于政府的支持,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中所占的份額在不斷提高,但近20年內仍將只占很小的比例。企業經濟界出于環境的原因對天然氣寄于了很大的希望,但據此制定的一項戰略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不斷地從不穩定地區有所增長地進口天然氣將產生價格及供應方面的危險性。各種能源經濟與政策的基礎數據表明,煤炭在混合電力能源中仍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電力生產中,煤炭將長期占據并擴大其主導地位,至2020年,煤炭將在現代化的、有益于環境的發電廠中占據能源第一的地位。
2000年,德國耗電量56600億瓦特小時,其中天然氣消耗占9%,石油占1%,核能占30%,煤炭占25%,褐煤占26%,水力及其它占9%。根據德國能源經濟研究所預測,2005年,德國耗電量將達57800億瓦特小時,其中天然氣消耗占10%,石油占1%,核能占29%,煤炭占22%,褐煤占26%,水力及其它占12%;2010年,耗電量為59800億瓦特小時,其中天然氣消耗占14%,石油占1%,核能占25%,煤炭占23%,褐煤占24%,水力及其它占13%;2020年,耗電量為61200億瓦特小時,其中天然氣消耗占20%,石油占1%,核能占9%,煤炭占29%,褐煤占27%,水力及其它占14%。
五、德國煤炭
目前,世界上已探明可開采的煤炭資源高達4200億噸。德國是世界上煤炭和褐煤儲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科學家估計,德國煤炭的地質蘊藏量約2300億噸,應用當今技術可開采的煤炭約240億噸。
德國煤炭礦藏的地區分布情況為:魯爾區(Ruhr)占78%,薩爾區(Saar)占17%,伊本貝爾區(Ibbenbueren)占5%。
1、 德國煤炭的生命力
德國制定的煤炭政策是長期性的,它的基礎是1997年3月以法律和條約的形式確定的協議,該協議規定了至2005年前法律和規劃上更安全、更有保障的補貼框架,使德國開采煤炭的補貼、開采量及相關就業人數至2005年減少近一半,其具體情況如下:
1996年,政府補貼為52億歐元、開采量4870萬噸,相關就業人數85000人;2000年,補貼為42億歐元、開采量3330萬噸,相關就業人數58000人;2005年,補貼將減少至25億歐元、開采量2600萬噸,相關就業人數36000人。
至于2005年以后的時間,為保證德國煤炭開采的生命力,德國政府現已宣布,將于2003年制定一項后續政策,并以規定本國煤炭的最低開采量為出發基點,如德國初級能源消耗量占總能耗量的15%,這將不僅為本國煤炭,還將為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可再生能源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從今天來看,考慮到對經濟、技術和政策方面的影響,德國政府將以每年開采2000萬至2200萬噸煤炭作為長期的開采目標,這目標能保證:后代人繼續擁有一定的蘊藏量;煤炭對社會調整及結構變化發揮應有的作用;德國現代化煤炭技術因全球范圍內需求的不斷增長而持續發展。從而使德國的能源政策涵蓋了所有的經濟和政策目的,并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
2、德國煤炭開采業成本的降低
同西歐開采業一樣,德國煤炭的開采價格不具有競爭力,因此需要政府補貼,并借助其平衡本國開采成本與第三國進口煤炭價格之間的差。
由于政府補貼逐年減少,為確保未來能源供應的穩定以及開采業調整的適度,德國煤炭開采業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
一直以來,德國煤炭開采業致力于發展高效率企業,有目的地優化開采技術,不斷改善、協調井上和井下作業的流程,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以井下作業每個班次的作業量計算,近幾年來,開采煤炭的勞動生產率已有明顯改善,自1997年提高了約16%;自1995年,執行煤炭補貼政策以來,德煤炭的開采成本已下降了約15%。
1980年,德國煤炭每人每班井下作業量及每個開采日每個礦井的開采量分別為:3948公斤和8723噸。
2000年,德國煤炭每人每班井下作業量及每個開采日每個礦井的開采量分別為:6685公斤和9890噸。
3、德煤炭開采業的重要性
盡管過去的四十多年里,德國煤炭開采業一直在進行著重大的調整,但它 至今仍不失為重要的經濟因素和某些地區重要的雇主。
僅魯爾區RAG康采恩公司每年產值約150億歐元,其中含純工資收入26億歐元,社會公共福利稅、賦稅等23億歐元,其它支出款項15億歐元,還有給其它經濟部門的84億歐元的訂單,這80多億歐元的訂單成為采礦地區中型工業企業和服務行業重要的訂單來源,保證了當地的生產與就業。
煤炭開采領域及其與之相連的經濟領域是德國及相關出口方面重要的革新部門。該領域研制應用了煤炭清潔技術,而研發的開采技術有效率高、有利于對資源的保護,這些對德國及外國的可持續性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根據德國能源預測機構所作的專門調查,煤炭開采業的每個就業崗位在全德范圍內能附帶產生1.3個其它行業的就業崗位,全德煤炭開采業共有13萬個就業崗位,加上其附帶產生的崗位,對全德勞動力市場產生的影響始終意義深遠,一旦這些崗位消失,將對失業率原本就超過平均值的礦區產生巨大的后果。
煤炭開采業員工由于收入的增加還帶動了當地的購買力,僅魯爾區RAG康采恩公司的員工年購買力就高達26億歐元,支付的公共福利稅及其它各種稅約23億歐元,而其間接產生的就業群體的年購買力及支付稅額至少等同于上述數額。
4、 德國煤炭供求
德國的煤炭市場是西歐最大的,每年需求約6500萬噸,根據埃索能源機構最新預測,至2020年,德國對煤炭的需求將升至年7千萬噸,在此期間,煤炭在德國的應用將保持長期穩定,由于煤炭發電的轉換效率得到極大改善,煤炭發電量將增長24%。
對德國而言,在較長時期內,煤炭將是熱電廠、鋼鐵生產工業及發電站較重要的能源,而本國煤炭的開采將保證能源供應的安全性。2000年,德國煤炭總消耗量為6600萬噸,其中熱電廠消耗200萬噸,鋼鐵工業消耗1600萬噸,發電站消耗4800萬噸;在電力領域,雖然2000年德國電流消耗量上升2.5%,但發電廠對煤炭的應用卻減少了10%,德開采的大約70%的煤炭雖銷往德電力經濟界,但其應用卻只覆蓋德國發電量的15%;在鋼鐵工業領域,德原鋼產量增長了10%,使德國煤炭對本國鋼鐵工業的銷量增長了約5%,高爐中焦炭和煤替代了昂貴的重油。
根據德國能源經濟研究所專家預測,2005年,德國煤炭消耗量將為5900萬噸,其中熱電廠消耗200萬噸,鋼鐵工業消耗1400萬噸,發電站消耗4300萬噸;2010年,煤炭消耗量為5800萬噸,其中熱電廠消耗200萬噸,鋼鐵工業消耗1200萬噸,發電站消耗4400萬噸;2020年,煤炭消耗量為5800萬噸,其中熱電廠消耗200萬噸,鋼鐵工業800萬噸,發電站4800萬噸。
5、 德國煤炭進口現狀
德國煤炭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南非、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尼西亞、波蘭、獨聯體、捷克、委內瑞拉、歐盟和其它國家,其中,波蘭、南非、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和獨聯體是德國主要煤炭進口商。2001年,德國共進口煤炭3264萬噸,同比增長25.5%,上述各國對德煤炭出口情況分別為:
美國90.3萬噸,同比增長10.3%;加拿大87.9萬噸,增長4.9%;哥倫比亞292萬噸,增長22%;南非506萬噸,增長21.4%;澳大利亞385萬噸,增長1.2%;中國152萬噸,增長54.9%;印度尼西亞38萬噸,增長178.2%;波蘭90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0.1%;獨聯體252萬噸,增長139.9%;捷克114萬噸,減少13.9%;委內瑞拉46萬噸,增長8.4%;歐盟257萬噸,增長126.6%;其它國家136萬噸,增長94.7%。
6、 德國煤炭進口趨勢
目前,德國煤炭進口量超過德國市場的50%,并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其原因主要在于:
本國煤炭開采量將不斷下降:2000年德國煤炭總需求量為6680萬噸左右,比99年增加1.6%,其中自產煤3330萬噸,減少15%,進口煤3350萬噸,增加11%。隨著德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及政府補貼的逐年減少,德本國煤炭的開采量也將逐年遞減,現德政府已確定今后將保證本國煤炭開采量保持在2000至2200萬噸之間,由此可見今后德國國內煤炭生產供應的缺口在3000萬噸至4000萬噸左右;
自產煤價格過高:目前,德國自產煤的價格是每噸300馬克,而國際市場的價格是每噸不到100馬克,歐盟已要求德國將價格降到每噸280馬克以下,以減少財政補貼,但德生產企業感到降低成本十分困難;
現行法律、法規的約束:德政府現行有關環保和空氣保護的法律、法規嚴格制約了德國煤炭開采業的發展,一個礦井要提高產量是需要長期的準備與大量資金的投入,而新建一個礦井需要10至15年的時間,對現今德國能源市場而言,需要長期穩定的貨源渠道來保證供應;
石油、天然氣供應不安定因素多:現今世界石油、天然氣儲量只夠繼續使用40至50年,其77%的蘊藏量存在于石油輸出國組織,而該組織85%的石油和天然氣又蘊藏于政治局勢極其不穩定的近東。目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占德國能源供應總量的30%,過多依賴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存在著價格和供應上的危險性,德國政府傾向于控制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計劃將對煤炭的使用比例最低維持在25%的水平,并擬適當提高。
7、我國對德煤炭出口前景
綜上所述,我國對德煤炭出口前景十分看好,這主要表現在:根據德國1997年3月制定的煤炭協議,至2005年德自產煤將由2000年的3330萬噸減至2600萬噸,而德國對煤炭的年需求量約6500萬噸;我國成功入世,意味著我國貿易規則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 “9.11”事件的發生,提高了我國市場的安全性;我國煤炭質量較前大有提高,價格上存在競爭優勢;石油、天然氣資源匱乏,煤炭的經濟效應日顯重要。
我國作為產煤大國,應能在德國能源市場和國際煤炭市場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六、煤炭的可持續性
煤炭的可持續性發展已引起政府和公眾的注意,可持續性的意義是指:有利于環境、有利于社會和具有經濟性。
對全球而言,能源是經濟增長、就業和技術進步的關鍵因素,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能源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能源供應有其持續性,煤炭符合其要求:煤炭全球蘊藏量豐富并長期存在,其開采技術先進,具備競爭力;由于全球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人們還不能放棄使用煤炭;由于發電廠和煉焦廠使用現代化的應用技術,煤炭對環境無污染;開采和應用煤炭保證了工作崗位和就業,因此具有經濟性,對社會有利。
對煤炭的應用主要是以發電為主,由于研發了煤炭清潔技術,轉換效率也有了進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進一步減少,長遠來看,如果二氧化碳分離技術和沉淀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將對煤炭的應用打開新的空間。
可持續性戰略必須是長期的,對能源領域尤為如此,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因短期成果而走錯路,因而阻礙可持續性的發展。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