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秦皇島港煤運碼頭上出現了大量煤炭積壓的現象,港口煤炭庫容已經爆滿。而就在前不久,南方許多發電廠紛紛告急,抱怨燃煤庫存嚴重不足。一方面是發電廠缺煤,一方面是港口煤炭積壓,這種情況正常嗎?
據有關方面了解,積壓在秦皇島港的煤炭大多是低熱量的劣制煤。浙江一位發電企業的負責人稱,這種劣制煤根本無法用來發電,因此,企業即使手里有訂單也不敢買這種煤。至于這些煤是怎么運到秦皇島的?鐵路部門的解釋是他們每天按計劃車次運輸,托運方裝什么貨他們就運什么貨,煤炭質量如何與鐵路部門無關。
表面看起來,煤炭、鐵路、港口、發電廠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苦衷,很難說是哪一家造成了煤炭積壓。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這種“無人負責”的現象違反了市場運行的規律,是計劃經濟“后遺癥”的突出反映。
人們還記得,幾個月前有關部門在北戴河召開了一次“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正是在那次會上,確定了主要煤礦企業的生產計劃,安排了鐵路部門的運輸計劃,組織發電企業訂貨,同時提出制定“煤電價格聯動”機制。
當時即有人認為,這種主要依靠計劃的手段解決煤炭供需矛盾的做法并不可靠,只要某個環節發生一點問題,大量的短缺或大量的積壓都可能出現。話音未落,離北戴河不遠的秦皇島港就出現了煤炭積壓,證明所謂的“銜接”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了解煤炭生產特點的人都知道,煤炭的高熱量或低熱量是自然形成的,不同質量的煤有不同的市場需求,相應地也有不同的價格。如果由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去調整供需關系,那么,在一個合理的價格下,用戶肯定能夠通過競價優先得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反之,假如人為地將價格限制住,又要求企業保證市場供應,那么對不起,企業就會不顧用戶的需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煤運走再說。這一現象,在計劃經濟時代是極為常見的,而在今天,仍然存在這一現象就值得深思了。
問題的關鍵是,大量煤炭積壓已經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暴露了煤、電、運緊張的新矛盾。解鈴還須系鈴人,有關部門有責任深入調查,盡快解決問題,從中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