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年,發達國家開始重點研究緩/控釋肥料、生物肥料、有機復合肥料等對環境友好的新型肥料,而這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化肥研究和開發的熱點領域。
研究新型肥料是一項迫切任務
在農業生產中,化肥在增產中的作用已達30%~40%。但在化肥利用率上,我國尚處較低水準,氮元素損失量為30%~50%,同時還帶來環境污染等影響。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加速研究和生產適合多種土質、作物的化肥產品,滿足高效農業和綠色無公害農業的要求,是我們面臨的十分迫切的任務。
緩/控釋肥料、生物肥料和有機復合肥料,是國際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新型肥料研究和開發的熱點領域,代表新型肥料的研究和發展方向。我國新型肥料的研究與開發,和發達國家比較,存在基礎研究薄弱,材料、工藝、設備等關鍵技術整體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搭建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技術平臺,產業化技術水平低等問題。加強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突破限制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動產業化,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新型肥料發展的目標。
據預測,2030年中國化肥需求量可達6800萬噸,比目前需再增加約2650萬噸化肥供應量。那么,國家需增加投資約1500億元,每年多耗費外匯15 億美元,農民購買化肥需增加1000億元開支。而2030年要使全國1億公頃耕地平均施肥水平達680公斤/公頃,這樣的目標很難實現,也是土壤、環境難以承受的。因此,更新觀念、打破傳統,力爭在未來30年,通過研制新型肥料,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化肥用量的前提下,通過提高效率,來保證中國的農業安全生產顯得愈加重要。中國肥料產業將實施質量替代數量發展戰略,使化肥供應量力爭控制在每年5000萬噸以內。
三種新型肥料技術有待突破
加入WTO以后,化肥市場不能單一地立足國內,更要進入國際市場。因此,更需要加快速度,規劃和發展有中國特色和品牌的優質環保型化肥新品種。在近年來國際市場上出現的眾多新型肥料中,三種類型肥料的研發、提高和推廣應引起重視。
一是緩/控釋肥料。針對我國控釋材料創新滯后、產品技術薄弱、設備不配套、質量標準空白等關鍵問題,我們應以面向大田作物生產為主要目標,研制有中國特色的環境友好、高效、價廉的新型緩/控釋肥料,同時培養一支多學科交叉、應用基礎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技骨干隊伍,以加速我國肥料產業的現代化進程,為農產品安全生產和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研究要按前沿技術、重大關鍵技術、中試與產業化三個層次展開。
二是生物肥料。針對我國生物肥料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嚴重滯后、產業化規模較小、產品質量差、質量標準與質檢技術不完善等主要問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在菌種構建技術、組合技術、載體、劑型、發酵工藝、設備、質量標準和監測技術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拓寬產品領域,開發一批新型生物肥料產品;構建我國生物肥料產業化技術平臺;培養一支生物肥料研究與開發隊伍,以促進我國生物肥料產業現代化研究。
三是有機復合肥料。針對我國有機復合肥料生產中快速發酵技術研究滯后,肥料研制工藝、設備等關鍵技術落后的問題,下一步的主要任務是在高溫快送發酵生物制劑、快速高效除臭技術、快速連續發酵工藝設備、有機復合肥生產工藝設備等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搭建起我國有機復合肥的生產化技術平臺,推動傳統有機肥產品升級,促進有機肥產業化發展。
新型肥料應用市場需要引導
目前,我國施肥水平還非常落后,這不僅與中國的農業種植方式、傳統的施肥習慣、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消費水平有關,也與我國肥料行業的思維和認識水平有關。落后的消費觀不會自動去適應現狀,大部分企業只能盡量去迎合當前市場落后的消費方式,按農民落后施肥習慣去施肥。而有些企業沒有下工夫研制新型肥料,只熱衷于宣傳推廣本企業固化、單一或簡單復合的肥料,也有的為了生產方便和降低成本,只做有限配方肥卻掛幾十種專用肥的招牌。真正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對“小產品” 不屑一顧,而小企業受資源能力所限,難有大作為。新型肥料成長發展緩慢,也應引起有關部門的反思,還要在市場應用方面加以引導。
推動新型肥料研究和產業化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研部門和肥料行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比如采取加大新型肥料研究的投入,改善研發條件,壯大研發隊伍;給新型肥料產業以投資、信貸等優惠扶持;投資建設一批新型肥料高新技術示范企業;成立國家新型肥料研發工程技術中心等措施,為該產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來源:中國化工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