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改委叫停玉米制乙醇項目后,非糧乙醇的產業優勢日益凸顯。近日,中糧集團投資的年產2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正式在廣西北海投產,成為我國迄今為止唯一投入生產的非糧燃料乙醇項目。專家表示,此舉意味著中國燃料乙醇的發展路線將真正走向“非糧化”。
作為替代能源,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近年在國內迅猛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能源緊缺,但過度發展也帶來糧食方面的隱患。數據表明,近年來中國生物燃料工業加工產能擴張過快,增長幅度超過玉米生產增長水平。2001年中國玉米工業加工轉化消耗玉米僅為1250萬噸,2005年增加到2300萬噸以上,增長了84%;而同期玉米產量增長了21.9%,遠低于工業加工產能擴張的速度。更值得警惕的是,粗放型加工已造成初級產品增多、玉米轉化利用效率不高和嚴重的污染。
針對國內一些地方盲目發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的情況,國家發改委去年底下發緊急通知,要求“立即暫停核準和備案玉米加工項目,并對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前不久,原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明確提出,我國今后將積極發展非糧生物液體燃料,到2020年形成年替代1000萬噸石油的能力。
此次投產的我國首個非糧燃料乙醇項目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和國內其他燃料乙醇項目以玉米為原料有所不同,該項目的原料來源是木薯。廣西是國內木薯主產區,北海市木薯種植面積為15萬畝,年產鮮薯22.5萬噸。2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年需鮮木薯150萬噸(折成干片為61萬噸)。
據介紹,這一項目于2006年12月24日正式動工,選址北海合浦工業園區,占地550畝,總投資14.6億元,分兩期建設。其中,燃料乙醇一期項目建設投資7.6億元,年產燃料乙醇20萬噸、纖維飼料5萬噸、沼氣2970萬立方米、二氧化碳5萬噸。
記者另從當地獲悉,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此前已下文通知,為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從2008年2月起,當地將封閉銷售車用乙醇汽油,以實現車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軍隊特需、國家和特種儲備用油除外)。
“這是中國燃料乙醇發展真正走向‘非糧化’的一個標志。”一位專家如此評價該項目投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