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南方地區持續出現的雨雪冰凍災害致使電網發生主干輸電線路倒塔、斷線乃至大面積停電等事故,給人民生活、生產和社會活動帶來巨大影響。對此,有輿論認為:盡管這次雨雪冰凍災害實屬罕見,但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南方地區電網系統面對自然災害所表現出的“脆弱”和“不堪一擊”;“遠距離輸變電設備在設計和運行標準 、質量上缺乏安全性和長遠考慮”。以上分析是否科學合理,能否真正反映我國災后電網重建的客觀需要?為此,記者采訪了我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韓英鐸。
大面積推翻和修改原有設計和施工標準需慎重考慮
記者:經歷此次雨雪冰凍災害后,我國應對南方地區的輸配電線路設計和運行標準進行修改嗎?
韓英鐸:我和業內幾位專家交換過意見,我們的看法是:在對這次災害經過認真分析、總結后,針對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線路、桿塔或桿塔的部位,提高標準和適當加固是必要的,但大面積推翻和修改原有的設計和施工標準需要慎重考慮。事實上,桿塔設計考慮的覆冰標準是個技術經濟政策問題,很難有一個絕對、統一的標準。比如,過去設計時結冰30毫米以上為重冰區,500千伏輸電線按30年一遇20毫米冰厚設計、30毫米校核,這是根據當時積累的氣象資料,經過科學分析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的。在這次災害中,已發現輸電線路最大覆冰厚度在60毫米以上,在這樣遠遠超過設計允許值的重覆冰下,桿塔和導線發生倒塔和斷線是在所難免的。
經過這次災害的檢驗,是否可以簡單地說倒塔修復或今后新建都要按照抗60毫米結冰來考慮呢?我們認為是不行的。例如,如果將鐵塔能夠承受的力提高10%,那么整個鐵塔的造價大約要增加40%,那樣一來我國輸電線的造價就要大幅度增加,這是否符合我國當前的國力和國情,值得質疑。
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輸電線路傳輸容量是關鍵
記者:我們看到,事故搶修基本上還是靠人工方法處理,效率低且危險性大。在這方面,我國工程科技界有沒有開展專門的技術設備研究?
韓英鐸:多年來,我國電力第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對線路防冰、融冰做過不少研究和有益的嘗試,在這次災害過程中也采取過一些有效的防凍冰、融冰措施,值得認真總結。在中國工程院組織的救災研討會上,有的院士介紹了加拿大的案例。1998年1月4日至10日,加拿大魁北克地區下凍雨,導線結冰20毫米以上,1千余座高壓鐵塔以及3萬多個配電桿塔倒塔,造成約400萬人停電兩周、70萬人停電3周以上。有關公司研究并采用了通電融冰方案和化冰裝置。該裝置將線路從電網解開,在線路一端通入直流可控電流,
另一端將線路短路,融冰時間約1小時,最高可用于735KV—232KM的線路,可以借鑒。德國文獻中有研究采用高頻高壓電源融冰的方案,我們也可以參考。目前比較困難的是“絕緣子串和架空地線的防冰去冰”問題,對此,國外文獻中也缺乏報道,需要我們組織重點攻關。
我個人還認為,倒塔是因為結冰,而結冰的根本原因在于輸電導線冬季運行潮流小、溫度低,所以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輸電線路的傳輸容量,除應急運行時設法加大關鍵主干線的潮流外,采用強固定電容串補既可以提高平時的傳輸能力(使暫穩極限盡可能接近熱穩極限),又可以提高應急運行時輸電導線的溫度。這是一舉多得的方案,值得研究。
應把電網發展和安全性的提高列入國家發展戰略
記者:作為關心南方災區電網重建工程的專家,您對公眾有何希望?
韓英鐸:我希望全社會都能提高對電網建設和電網安全重要性的認識。電網是國家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在自然災害或其他異常情況下,其重要性遠超過電源。電網不僅關系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的安全可靠供電,還會對其他基礎設施(如交通、通信等)產生重大影響。應把電網發展和電網安全性的提高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并納入各級政府的發展計劃中,而不僅僅看成是電力企業的自身行為。同時,我們還要徹底改變電力建設長期以來存在的“重發、輕輸、不管用”的傾向以及輸電網和配電網建設投資長期偏低的局面,進一步加強電網和電源建設的統一規劃,使電網建設與電源建設從核準階段起就能同步進行,同步發揮作用。
在這次抗災救災過程中,全國上下一心、可歌可泣;但同時也充分反映出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雖然家大業大,但資源緊缺、運力不足、救援體系尚不完善,抗重大災害的能力和思想準備也還相對薄弱。遇到類似的難以抗拒的極端性天氣災害時,公眾應該理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困難,主動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出一些力。譬如,掃雪、破冰、救助滯留旅客等,這是我們公眾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節電、節能、愛護公共設施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該自覺承擔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