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上午9時許,京豐賓館三樓西大會議室,隨著全國政協委員經濟32組的討論會準時展開,電力規劃捅開了那層神秘的"窗戶紙"。
"我們常說,那不是規劃,是笑話。"討論會主持人之一、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陸啟洲開宗明義。陸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在說此話的同時,他用長達一個小時的發言進行了鋪墊。在他看來,電力系統剛剛經歷的罕見雪災,僅僅是電力規劃缺乏科學性的表征之一。
陸啟洲說:"十五規劃中提出,到十五末,我國的裝機總容量要達到3.5億千瓦時,這是2005年的目標,實際上2002年就達到了。"
與陸啟洲比鄰而坐的是原國際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李是這次討論會的另外一名主持人。頗具戲劇性的是,陸的發言剛結束,李立刻拿過話筒說:"我曾經在國家計委規劃司工作過,'八五'規劃我就參與了,而且,我當時分工的領域,就包括電力能源。"
這一正一反的發言,頓時引起會場里有些委員輕輕而笑。
規劃落后十年
陸和李爭論的,是暗藏于電力系統里一個敏感的話題,多年來鮮有人提及。在我國幾經"電力過剩—電力短缺—擴大裝機容量建設—電力過剩"的惡性循環中,這一問題已經日益明顯。
自2002年全國性缺電以來,國家有關決策部門一味追求裝機容量,裝機增速連續兩年超過一億千瓦;2020年遠景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電力裝機總容量要達到9.5億千瓦時,但實際上,到2007年為止,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已經達到7億千瓦時,預計到2010年,9.5億的目標數字就要突破了。
接受本報采訪的電力系統專家也介紹,近年來電力裝機容量的瘋狂增長,卻與需要產生了巨大的差距:截至2008年元月,全國高峰負荷只有4.1億千瓦,排除25%的檢修備用容量,電力生產能力已有近2億千瓦的富裕和浪費,目前全國火電廠發電利用小時普遍下降,成為資源配置的巨大漏洞。近4億至5億千瓦的生產力浪費和閑置。
正如陸啟洲所說,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科學合理的電力發展規劃。據了解,從1953年我國制定第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開始,這一慣例已經延續超過半個世紀,至今已經是"十一五規劃"。五年規劃被認為是指導我國經濟建設的總綱目,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通常,每個五年規劃的制定一般要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來制定規劃的慣例是,會形成一個專門的工作班子,包括國務院,發改委各司局以及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以保證專業性和前瞻性。
然后,這樣精心制作的規劃,卻屢屢遭到現實的挑戰。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電力規劃至少落后了10年"。陸啟洲說,"這樣的規劃,缺乏指導意義。"
"我認為,現在的問題是,有關部委對具體項目管得太多,而規劃和戰略管得太少。大部制對能源戰略、規劃、行業標準和門檻,最終落在能源安全上,不要把精力放在管具體項目上。"陸說。
暴露經濟深層次問題
目光聚集到李德水。作為曾經參與電力規劃的人士,大家期待著他有一個合理的解答。
然而,李的回答卻是:"發改委管電力規劃的只有三個人,實在是忙不過來。"
不過,李德水用一組國際數據的對比來說明問題。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04年日本的GDP大約為4.5萬億美元,當時日本全國的電力裝機容量為2.8億千瓦時,而當時我國的GDP總量不足日本的一半,電力裝機總容量卻遠遠超過日本。
"這說明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李德水說。事實上,近五年來,我國經濟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向前飛奔,換來的代價是:我國每年消耗了世界35%的煤、50%的水泥、38%的鋁、35%的鋼、33%的玻璃、30%的化肥。
更為嚴峻的是,從2002年以來的一輪電荒,導致各地紛紛上馬發電機組,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平均每年新增裝機容量15%左右,目前,已經有閑置電能出現。
為了滿足當下飛奔的經濟形勢和不甚合理的產業結構,拼命上馬發電機組,"總有一天會過剩的"。李德水顯得頗語重心長。
事實上,1998年、1999年間,在上一輪經濟景氣周期過去后,我國曾經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電力過剩,當時的情況是:發電廠機組閑置,發的電賣不出去,當時國務院曾經一咬牙下狠心三年之內不建電廠。
李德水和陸啟洲都曾親歷那個階段,當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二灘水電站。"那時候,我在重慶當副市長,上面要求我買28%的二灘電,我親自給上面寫報告——買不了,我不需要啊。"李德水邊笑邊說。
陸啟洲望著他,邊聽邊點頭:"后來鬧電荒,二灘的電你想買都買不著了。"他最后仍不忘強調。
當中國經濟超常規發展時,創造中國奇跡時候,我們一方面欣喜,一方面警惕,從這個角度來說,落后十年的電力規劃就是一面鏡子,正面是發展,反面是隱憂。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