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力改革相比,煤炭的市場化改革明顯走在了前面。2007年,延續了50多年的由政府集中組織召開的煤炭訂貨會被取消,這也意味著煤炭價格基本放開。
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力仍然處于完全被管制的狀態。雖然2004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建立煤電聯動機制的意見的通知》,建立了煤電聯動機制,并在此后對緩解煤價上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2007年CPI漲幅過大,煤電聯動未能執行,電力企業經營壓力驟增;2008年以來煤價的飛漲遠遠超過了火力發電企業的承受能力,或將成為壓倒電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煤炭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的成本壓力,正在不斷吞噬掉發電企業的利潤。
上周三,國資委業績考核局副局長劉南昌在接受中國政府網采訪時表示,按照目前的價格走勢,70%以上的國有發電企業將虧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已公布的有關數據證實了這一點。
這份《2008年1~2月份電力工業經濟利潤情況簡要分析》顯示,今年1至2月,電力虧損企業明顯增加,進入國家統計局統計范圍的4773家規模以上電力企業中有1990家虧損,虧損面達到41.69%,累計虧損達到137.9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8.29%。其中,發電企業虧損占行業虧損總額的69.55%,而占中國發電裝機比例近八成的火電虧損最為嚴重。燃料成本增加即煤價大幅上漲,導致火電企業前兩個月的利潤僅為25.49億元,同比下降了75.39%。
煤價上漲是發電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有預測顯示,2008年,電煤漲價將使中電投、大唐、國電、華電、華能五大國有發電集團的燃料成本增加近300億元。
據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透露,與去年同期實現盈利不同,今年前兩個月中電投的火電業務已全面虧損。
我國現行煤電產業鏈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使得發電企業上網電價與電煤價格上漲不能同步,急速上漲的煤炭價格與平抑不變的電價成為電力行業虧損的深層次原因。
與電力改革相比,煤炭的市場化改革明顯走在了前面。2007年的煤炭訂貨會以電視電話會議的形式,向相關企業通報了2007年煤炭供需銜接政策,延續了50多年的由政府集中組織召開的煤炭訂貨會被取消,這也意味著煤炭價格基本放開。
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力仍然處于完全被管制的狀態。雖然2004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建立煤電聯動機制的意見的通知》,建立了煤電聯動機制,并在此后對緩解煤價上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2007年CPI漲幅過大,煤電聯動未能執行,電力企業經營壓力驟增;2008年以來煤價的飛漲遠遠超過了火力發電企業的承受能力,或將成為壓倒電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專家表示,如果煤炭價格必須反映能源稀缺和環境成本,則電價也必須反映這兩點。目前發電企業已難以消化大幅上漲的電煤價格,啟動新一輪的煤炭聯動勢在必行。
但從目前看,由于今年以來CPI增速不斷創出新高,出于對電價上漲導致CPI進一步上揚的擔心,政府部門在啟動第三次煤電聯動的問題上極為慎重。
中電投集團總經理陸啟洲認為,短期內政府控制電價上漲是可行的,但從長期看,如果不理順“市場煤”和“計劃電”之間的關系,則全行業落實節能環保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來源:中華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