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披露本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之前,一些上市電力企業新近紛紛就此發布虧損預警公告。據稱,由于全球能源供應趨于緊張,燃煤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發電成本增加,這使得一些電力企業盈利能力削弱,有些企業的利潤表現為負增長。
五大電力企業之一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同時預虧:重慶九龍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季度業績預警公告中稱,他們預計公司2008年一季度的凈利潤將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另一上市公司漳澤電力預計,2008年第一季度公司將首次發生虧損,虧損數額7100萬元左右。同樣躋身五大電力企業行列的華能集團旗下華能國際公司預計,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
這些預警公告除了將虧損成因直接指向發電用煤價格上漲之外,同時也頗不含蓄地表示,國家未能放松或靈活調整受管制的電價亦是致使此次企業虧損的另一主要原因。
真虧損還是假虧損
在這些上市電力企業的預虧公告發布之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早些時候在一份電力工業經濟利潤情況的簡要分析中已經談到電力虧損問題。據他們披露,在今年1~2月份,有很多電力企業經營狀況十分不理想,利潤水平大幅下降。
中電聯的統計數據顯示,進入國家統計局統計范圍的4773家規模以上電力企業中有1990家出現虧損,虧損面達到41.69%。當期電力行業的累計虧損額合計達到137.9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8.29%,火電企業虧損額同期增長259.49%,占發電企業虧損總額的78.1%。
而一些業內人士對由電力行業組織和企業個體披露的虧損信息則持有極大的懷疑,他們認為這些數據可能放大了某一小部分電力企業的虧損情況,并將之渲染和擴大成整個行業的普遍氛圍。
一名在電力系統供職的人士對于“電力虧損”的話題表現得錯愕不已。他向記者談到,供電企業并不虧損,即將出現的虧損可能只存在于火力發電企業,像長江電力一類水力發電企業則不僅不虧,而且盈利倍增、前景看好。
“正如長期以來獲利不菲的中國 移 動一樣,他們在邊遠山區的分支機構也會出現利潤得不到維持或虧損局面。任何電力企業不可能在任何地域和領域里只賺不虧。”
目前尚不能確認電力企業的真實虧損是否如行業組織和企業個體所指出的那樣嚴重。然而尷尬的是,企業以及企業組織自身宣稱的虧損信息與政府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存在某種無法吻合的矛盾。
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間公司自身的電力業務收入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是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新近發布的一份報告卻存在截然不同的結論。
4月22日,電監會發布了《2007電力監管年度報告》。由電監會主席尤權簽署的這份監管報告有專門章節談及電力企業的經營情況,報告透出的信息顯示,在過去一年里,中央電力企業的利潤有增無減,與虧損相去甚遠。
中國目前存在包括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5家中央直屬大型發電企業,此外還包括分別隸屬于相關中央部委的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神華集團、長江三峽工程總公司、中核電和華潤電力在內的一部分中央發電企業。這些龐大的集團型企業下面管轄著分布于全國各地的若干自成體系的發電公司。
報告披露,2007年電煤價格出現明顯上漲,對發電企業成本影響較大,以包括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等7家中央電力企業為例,共支出成本15150億元,同比增長19.96%。其中,電網企業支出成本11777億元,同比增長18.11%;發電集團支出成本3374億元,同比增長26.88%。
但該份報告也指出,過去一年里由于受需求等因素影響,發電企業總上網電量為325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87%,其中,華能等五大發電集團上網電量為12565.7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2.66%。與此同時,上網電價亦出現增長,平均上網電價為326.74元/千千瓦時,比上年提高2.90%。此外,輸配電和銷售電價亦同時出現幅度較為接近的提高。
在此情況下,銷售收入和利潤出現穩步增長,7家中央電力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786億元,同比增長20.38%,其中,兩大電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720億元,同比增長18.35%;五大發電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066億元,同比增長27.18%。
7家中央電力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5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0.87%。其中,兩大電網公司實現利潤總額641億元,同比增長54.54%;五大發電集團公司實現利潤總額313億元,同比增長19.28%。在兩大電網公司的利潤總額中,電力主業利潤438億元,占68.33%。
“煤的成本提高,電的成本跟著上去”,浙江省一家煤電集團的一位總工程師告訴記者,這個邏輯并沒有錯,但是僅僅以這些依據去判斷虧損,似乎并不客觀。這位工程師表示,煤電成本只是電力企業的諸種成本之一,此外還有財務費用成本、工程維護成本等,電力企業需要圍繞這些成本是降、是升算一筆賬。
煤電聯動
雖然不是全行業的普遍虧損,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一部分發電企業尤其是火電企業的確存在程度不一的利潤縮水,能源供給緊張局面,加之早些年遺留的巨大還貸壓力,都可能使這些無其他輔業支撐的發電企業處于虧損境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韓孟說,就國民經濟中的各行業部門而言,電力企業效益相對穩定,且時間長、歷史久,境遇可謂一直順遂。但據他看,電力企業的困難才剛剛開始,波折此后還會出現。在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四化”背景下,由國民經濟增長帶動的對于煤炭一類能源的需求只會高不會低,“電力行業目前還不至于全面性地難以經營和運行下去,只是心理壓力比較大。”
韓孟說,市場活動終歸會有風險,但電力企業不能一邊想把經營風險交給政府,一邊又要強調最大化市場效益。
一些觀察人士懷疑電力企業的預虧公告類似于漲價知會,希望能夠通過虧損預警提醒和敦促政府早日放手管制。從預虧或已出現虧損的電力企業釋放的信號來看,新一輪煤電聯動確已成為令他們翹首而待的事情。
新一輪煤電聯動有沒有可能再次啟動?能源專家、中國能源網首席資訊官韓曉平對記者說,這有可能。但他提醒,短期不要抱有指望。他說,CPI目前超過8%,啟動煤電聯動可能助推通脹數字。
煤、電價格聯動之外,直接由政府財政撥付補貼也幾乎成為不可能。財政補貼制度一直備受指責,中國的石油化工企業近些年間由于政策性的油價管制而導致利潤不濟,政府適時給予了補貼,但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電力企業不能對此持有幻想。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節能減排技術支持中心專家、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表示,補貼并非長遠之計,而且補貼機制會引發其它經濟效率損失,市場信號會更加扭曲。
曾鳴說,既然煤炭市場已經放開,電力市場也在建立,基于國際上的經驗和教訓,補貼機制是一種“計劃不計劃,市場不市場”的做法,會留下許多“后遺癥”。
中國電力企業對付經營壓力的內部習慣方法是挖掘蘊藏潛力,以便降低成本,比如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節約燃煤、降低能耗,使有限或更少的燃煤發出更多的電能。
不過經濟批評人士對電力企業在此方面的作為感到不滿。他們認為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在電力運用環節中沒有能夠體現應有價值和受到足夠重視,一部分電力企業一直以來是在毫不珍惜地揮霍和浪費煤炭,在節能降耗的工作上通常表現得無所作為。
一部分業內人士呼吁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提高煤炭價格,他們認為現在的燃煤價格還不夠高,以致仍不足以反映煤的稀缺價值;提高煤價,可以將一部分以消耗煤炭為主的發電企業擠出,似乎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情,這同時也能更好地反映真實電力供給成本。
曾鳴和韓孟等人均表示,應該嘗試開發其它的發電形式,以彌補火電的缺陷,比如風能、太陽能。
電網環節的功能
中國能源網首席資訊官韓曉平對記者說,在管制的電價和放開的煤價是一對矛盾的情況下,需要減免發電企業身上高比例的增值稅,此外,要重新扭轉已步入歧途的電力市場化改革。
目前發電企業的增值稅稅率為17%,在韓曉平看來,該部分增值稅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在不用政府補貼企業的前提下,可以考慮減免這部分稅收。當經營不好的時候,國家稅收保持不變或有增無減,意味著一個電廠在不能盈利的情況下,還要繳稅。例如,一個電廠生產出來的電,以5毛錢一度的價格“上網”,這5毛錢全部用于購煤才發一度電,電廠最后還倒欠國家兩分錢的稅,這顯得極不正常,是“違備市場規律的”。
韓曉平提出此項建議的邏輯是,發電企業也是企業,發電企業的投資人也是老百姓,它的利益應該受到尊重和維護。
在韓曉平眼里,違備市場規律的另一樁事情就是電力市場化改革路徑的扭曲。就當前的情況來看,以火電為主的發電企業的主要虧損,不僅表現在需要支付更多錢以購買煤炭,當他們生產出電之后,需要將這些電出售給電網公司,其結果是,電網公司和一些政府部門巧立名目搞“競價上網”,壓制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使之一直得不到合理的利潤回報。
較早的時候,中國的電力企業是“廠網”不分的,一個發電企業不僅經營著發電廠,同時也承擔著輸、配、供電職能,這令政府擔心電力企業勢力坐大,引發壟斷。
2002年,政府實施電力體制改革,重組發電和電網企業,將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資產按照發電和電網兩類業務劃分,出現了現在的五大發電企業、以及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等兩家電網并存的“廠網分開”格局,輸電、供電和配電職能被剝離給電網企業。
隨之出現新的電價體系: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終端銷售電價。發電企業在購煤發電后,要將生產出來的電通過競價方式競爭上網,誰的電價低誰就優先被電網吸納,由電網銷售和傳輸給終端用戶,而不再由發電企業直接與終端用戶對接。政府希望通過此種“競價上網”在發電環節引入競爭機制。電網公司則對電力傳輸渠道進行獨家壟斷經營。
彈指一揮過了6年。韓曉平說,舊有壟斷打破,新的壟斷出現,這種改革扭曲了市場機制,壓抑了供需方交易主體的意志,尤使發電企業和終端用戶的利益雙雙受損。市場改革是要將被人為隔阻的買賣雙方的聯系紐帶用市場連接起來,使供需信息直接對接,讓交易雙方共同承擔相關的責任和義務,分享相關利益。唯獨電力改革從一開始就將維持隔阻供需雙方交易作為改革的前提,政府將配置資源的權利交由一個利益當事人——電網公司承擔,并允許其通過隔阻供需雙方的交易來攫取經濟利益。
如此一來,電網公司成為電力市場中的“總買家”兼“總賣家”,一種市場怪現象于是出現:發電企業生產的產品總是需要交付給電網公司,然后再由電網公司分配到下游的各地供電公司,再賣給普通用戶,在此過程中,電網企業針對發電企業大力推進“競價上網”,在售電價格受到管制、基本不變的條件下,盡可能壓低電廠上網電價。
由于電網居中壟斷,這種市場化改革被稱為“沒有交易主體”的市場化,在煤、電價格互相助推、漲價呼聲一直不斷的環境中,發電廠缺少可供選擇的交易方法來控制成本風險。
韓曉平表示今后需要理順市場關系,使交易主體的供求意志通過交易得到充分體現,具體做法可將目前代表電網企業承擔供配電業務的供電公司歸屬給各個地方,使他們成為代表地方消費者意志的買家直接與電廠進行交易,通過交易主體之間的博弈形成電的市場價格,打破電網公司對供需關系的壟斷。
來源:南風窗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