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森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森水泥”)將在四川建設千萬噸水泥產能的消息,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6月15日利森水泥總經理王國成就公司規劃思路接受了本報專訪。
“利森水泥未來會在川黔兩省建設1200萬噸左右的水泥生產能力,為此在未來5年內將投資40億元,而8-10年內我們在這一地區的投資肯定會超過50億元,成為西部地區的龍頭企業。”王國成說。
在他看來,災后重建只是加速了西部地區落后產能淘汰的速度,“待到各方面條件成熟后,我們會去籌劃并購其他企業”。
利森圖謀
利森水泥的股東主要有兩家:香港利萬集團和浙江步森集團。2005年至2006年它先后在廣安、達州和什邡建立了三條干法水泥生產線,擁有了350萬噸產能。
“那時是看中了當地豐富的石灰原料和比鄰成都市場的地緣優勢。通過一年多來的運營,這個項目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王國成說,“我們原定5月12日舉行一條200萬噸/年新生產線的開工儀式,卻沒想到發生了地震。”
據他介紹,由于水泥板塊擁有很強的地域性,而2007年前后四川房地產市場突然崛起,這給水泥制造業帶來了極大的商機。
在什邡項目獲得成功后,利森水泥高層決意擴大投資,在四川布點,盡早占據當地乃至西南的市場主導權。
為此他們計劃在什邡再新建兩條200萬噸/年生產線,在達州建200萬噸/年產能,在攀枝花以西建立200萬噸產能、在黔東南建150萬噸/年產能,實現對川渝及黔東南地區的市場覆蓋,總計投資將達50億元以上。
“公司現有項目盈利能力很好,現金流充沛,同時香港利萬也會再追加一定投資,這就保證了布點計劃的順利實施。未來整個公司的負債率將保持在50%。”王國成說。
業內專家介紹,水泥行業地域性很強,輻射半徑在200公里以內。目前四川省內先進的新干法水泥生產線產能僅占總產量1/4。相對從前的濕法水泥和立窯水泥生產法,不但節能環保,而且擁有很大的成本優勢,“因此只要項目建設周期短,就能獲得市場空間,并將潛在的競爭對手阻止在市場大門之外”。
“5·12”地震發生后,華新水泥等迅速宣布在四川建立生產線,以王國成為首的利森水泥高層也決意加速推動布點規劃:6月5日利森水泥與什邡政府正式簽署協議,計劃投資12億在當地新建兩條200萬噸/年的水泥生產線,第一條生產線將于2010年初投產;與此同時,公司還派出要員赴川西、貴州等地選擇新廠廠址。
有知情者透露,“利森水泥的布局既可以利用民營企業的成本優勢阻擋外省水泥進入四川市場,也可以用價格絞殺戰的方式扼殺其他企業的新建產能。”
一位利森高層坦言,搶占川黔渝市場是為了能夠在未來水泥整合大潮中奪取與拉法基、海螺等水泥巨頭平等對話的權力。“中國人均水泥消費量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淘汰落后產能及行業整合在所難免,我們是未雨綢繆。”
四川大戰在即
6月4日,德意志銀行在關于中國震后重建對經濟影響的報告中指出:在未來3年,災后重建的經濟規模預計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約為四川省2007年GDP的51%和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的96%。其中水泥、玻璃和建筑機械行業需求被拉動的幅度最大,水泥需求的增長率在重建投資高峰期同比可達60%,遠遠高于基準情景下的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率。
“四川在災前就有較大需求缺口,價格居高。若無前期準備,新上馬生產線怎么也要一年半。如有前期準備,最快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在新建生產線達產前,短期內肯定需要借助周邊企業。”中國數字水泥網副總陳柏林說。
就在利森水泥與什邡市政府簽署新建水泥生產線的前一天,中國銀行對海螺水泥追加了50億元人民幣授信,之前已有230億元授信額度,用于海螺水泥參與災后重建項目。海螺水泥將擬斥資40億-50億元,在四川新建3家水泥廠。
中國建材集團亦宣布,成都市投資40億元,其中的20億用于在彭州建設兩條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對于四川水泥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原國家建材局局長、中國水泥協會高級顧問王燕謀亦認為:“在災后重建中,遭破壞的立窯水泥企業可以改造成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攪拌站,或聯合起來建設新型干法水泥廠。四川省政府應利用重建的機會,撥出一定資金來幫助立窯企業,使他們順利地改產或轉業。”
在2007年四川水泥產量6214萬噸中,新型干法水泥產量僅為1700萬噸,占總產能27%,與2007年全國新型干法占55%比重的總體水平相差甚遠。因此借勢淘汰立窯水泥,將市場空間讓與加快水泥新型干法的發展,幾乎已成業內共識。
然而業界預期并未迅速變成現實。據西部水泥網報道:地震后水泥市場并沒有上漲,反而在下降。據該網站分析,成都及震區的建筑工程大多沒有開工(或開工不足),水泥用量沒有恢復到5月12日前是價格下降的重要原因。
“即便災后重建啟動,干法水泥與濕法水泥及立窯水泥的市場爭奪、干法水泥企業間的市場份額拼搶也將十分激烈。”上述業內專家說,“大家都預期災后重建市場3年內將有1億噸水泥需求,但這是根據完全重建做的假設,我認為每年的真實需求量可能不會那么大,因為并不能確定重建能否在3年內完成。一旦年需求達不到預期,那么新建產能間將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