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關于促進上海產業結構轉型的文件正在積極醞釀中——《關于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由國家發改委負責牽頭制定,支持上海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套餐”目前已到了第三討論稿階段。
從有關權威部門獲悉,上海發展服務業的“雙引擎”,除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相關報道見本報8月23日《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大動作:申領“一籃子”創新政策》)之外,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也將得到一系列政策支持。
從這份推進航運中心建設草案看,包括航運金融試點、稅收優惠、開放獨資郵輪公司和設立港口航線等多項支持政策正在醞釀中。
申請“航運金融”政策
國際航運中心離不開“硬件”條件,因此,上海首先希望在港口集疏運等基礎設施方面得到更多發展。
盡管目前洋山港吞吐量已有了不小的規模(超過1000萬噸標準箱),但離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目標還有差距。為此,《意見》提出,要加快洋山港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港口吞吐能力。
有了吞吐能力不等于有高效的集疏運體系,如目前江船不能直接去洋山港。因此,《意見》也提出,要推進內河航道和鐵路建設,適當增加高速公路通道。
“單就港口而言,長三角其他地區港口也具有競爭力,但上海要謀劃高端航運業。”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對記者分析,上海瞄準的是與航運有關的高附加值服務業,如航運金融、咨詢、中介等。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每年全球船舶貸款的規模約3000億美元,全球船舶租賃的交易規模約700億美元,航運股權及債券融資的規模約150億美元,航運運費衍生品市場的規模約1500億美元,海上保險市場的規模約250億美元。在這些領域中,目前上海涉足甚少,相關業務占全球市場份額不足1%。
“上海有資本市場基礎和人力優勢,可以把金融和航運結合起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專家劉濤對記者表示。
而從《意見》中看出,上海想在航運金融領域得到政策支持。
如在上海設立航運產業投資基金,主要用于對航運金融、物流等航運服務領域及航運制造業進行股權投資;支持金融租賃公司為開展船舶租賃業務,進入銀行間市場拆借資金和發行債券。
再如,允許大型航運企業參與組建金融租賃公司。在上海成立專業性航運保險機構,可選擇有實力的金融機構、航運企業等共同組建。
“隨著制造業進一步升級,需要涉外保險業發展起來。”劉濤分析,中國船舶在海外運輸是投保國外保險,國內在此領域比較弱,需要進一步扶持。
為此,《意見》中特意列出了相關支持政策。如對注冊在上海的保險企業,其從事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對注冊在上海的融資租賃企業,其從事國際航運有關的船舶融資租賃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另外,“為了增強企業國內投保意愿”,進出口企業海上貨物運輸按規定繳納的保險費,允許對繳納給注冊在國內的保險公司保費部分的200%稅前加計扣除等。
對于發展各類航運金融衍生產品和中介服務,上海將更多利用起上海航運交易所這個平臺——《意見》表述道,充分發揮上海航交所在國際航運定價方面的作用,授權該所作為我國航運市場運價報備的執行機構,并加快開發航運運價指數等衍生品。
謀劃“航運試驗區”
相比上述擴寬航運服務業層次,上海還要申請一系列更為“大膽”的政策支持,即在航運對外開放和管理體制上進行一系列政策試點。
首先,《意見》顯示,在上海實施第二船藉登記制度。即參照新加坡等地做法,制定稅收、注冊、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吸引掛方便旗的中資船舶在上海注冊。
第二船籍登記通過一系列優化政策,吸引更多船舶公司注冊,是國際上比較通常的的做法,目前我國遠洋船隊有約一半在境外登記注冊,而此舉意在吸引中資船舶回國內注冊。
為了“配合”第二船籍登記制度,《意見》中提到,對回國注冊在上海的從事國際航運中資船舶減免進口關稅和增值稅。
“這點是制度性條件,如果得到突破,將帶動一系列服務業發展起來。”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對記者稱,他比較看重此舉帶來的影響作用——通過這種登記制度,把大量遠洋船隊聚焦到上海,在此基礎上,航運相關服務如海事法律、航運咨詢、航運金融自然具有了市場需求。
除此外,上海還想在另一些航運對外開放領域謀得改革試驗權。
其中“擴展洋山保稅港區相關功能”是上海第一想到的地方。《意見》顯示,對注冊在洋山保稅港區內的航運、金融、物流等服務企業,其從事國際航運及有關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允許企業開設離岸賬戶,為其境外業務提供資金結算便利。
“實質上,洋山保稅港不存在再給單純的免稅政策,而是需要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一位熟悉保稅港發展的上海專家向記者分析,上述免稅政策體現了進一步落實保稅港功能的要求。因為,相對香港等自由港,洋山等保稅港的優惠條件對企業而言,操作起來并不簡單。
為此,從《意見》看出,一系列政策支持,將提升洋山港的吸引力。
如為鼓勵洋山保稅港區發展中轉業務,對從國內其他港口報關啟運,經洋山保稅港區中轉的出口貨物,實施啟運港離港即可辦理退稅手續;允許非保稅貨物以增值稅“不退不征”方式進入保稅港區運作。
在航運對外開放領域,上海還想到一個經濟產業形式——郵輪經濟。
“隨著制造業的轉移,航運中心也在轉移。”楊建文表示,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都在爭奪東亞航運中心,其中郵輪經濟成為競爭重點之一。對此,楊分析,“母港在哪里”是郵輪經濟的核心點。
這些也被政策制定者們關注到。《意見》提出,積極發展郵輪母港業務,允許境外國際著名郵輪公司在上海設立控股或獨資的郵輪公司。對以上海為母港長期停靠的郵輪給予費用優惠。
還有,如果是注冊上海的郵輪公司、全球總部遷往上海的境外郵輪公司,還有望得到“可經營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航線或定期航班”的政策支持。
同時,《意見》還提出,要建立郵輪產業發展的金融技術支持體系,包括在保險、信貸等方面開設郵輪產業專項目錄。
國際航運中心新定位
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一樣,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首先,“水水中轉比例不大,陸地交通壓力增大。”楊建文指出,從集疏運結構來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水路集疏運比例太低,公路集疏運比例太高,鐵路集疏運比例也小。
其次,由于現有港口管理體制,導致各地港口重復建設、分工不明確、無序性競爭時有發生。尤其是長三角港口競爭日趨激烈。
因此,專家們表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應把準脈搏,在清晰定位前提下,與周邊港口形成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的航運中心模式。
“不僅僅看吞吐量,更要看是否具備更豐富的功能和內涵。”華東師范大學長江發展研究院院長徐長樂對記者分析,面對國際競爭,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定位應該更豐富,相比國內其他港口,上海定位綜合航運服務,應該更多發揮其信息、報價、結算、評估等航運服務業功能。
“低附加值的可以外包出去,最終留在上海的是高附加值航運產業。”張軍稱。
盡管在航運高端服務業上,上海具有天然優勢,但《意見》中展現出的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尤其是稅收優惠,勢必會帶給其他地方壓力。
“如果上海得到這些政策支持,其他港口地區也會爭取相應政策的。”上述上海研究保稅港的專家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