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半年的暴漲,到6月份后的“自由落體”,硫酸及其上游原料硫磺的價格無疑在今年經歷了“過山車”。9月初,兩種產品的價格已從高點跌去一半。廣發證券研究員黃勇指出,石油價格從2006年開始上升,是去年以來硫酸價格不斷上漲的主要原因。而其下跌也同油價密切相關。
驚心動魄的漲跌
說硫酸,不能不提到其上游原料硫磺。2006年全年至2007年初,國內硫磺的價格都維持在1000元以下的水平,去年2月甚至一度回落到每噸800多元的價格。但從去年4月開始,硫磺價格則一路上漲,去年底已經高達3800元,今年初一舉躍上4000元高位,今年6月甚至高達5700元,以同比超5倍的漲幅領軍化工產品。
不過,目前國內硫磺主流成交價已經降到3200元/噸左右,低端到廠價2800-2900元/噸,兩個多月就跌去了約一半,業內預測10月中下旬硫磺價格還將進一步下跌。
硫磺暴漲暴跌,直接影響到國內的硫酸價格。
硫酸從去年年初的190元/噸,上升到今年6月份的2100元/噸,之后又開始上演“自由落體”。據商務部監測,8月份國內硫酸平均價格為1278元/噸,較7月份下跌4.5%,但較去年同期上漲65.97%,價格仍居高位。
商務部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需求和成本打壓價格下行,目前硫酸市場交易“量減價跌”,經銷商觀望心理較濃,預計后期硫酸價格仍有一定下跌空間。從成本因素看,原料硫磺價格明顯回落,硫酸生產企業成本壓力減小。
硫酸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化纖、化肥、石化等生產都需要大量的硫酸。業內人士指出,從需求面看,下半年整體經濟景氣度變弱,下游化肥、化工等行業對硫酸需求減少,將導致其價格下行。商務部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農用氮磷鉀化肥(折純)產量493.72萬噸,較6月份下降8.15%。
與油價正相關
安信證券研究員衡昆指出,目前超過90%的硫磺來自于提煉石油和天然氣回收的副產礦物質,因此硫磺價格走勢與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和價格走勢密切相關。
國際原油價格從2006年開始步入上升通道,2007年下半年以來至今年6月屢創新高,一度達到147美元的歷史高位,帶動天然氣、煤炭等價格跟隨上漲,并影響相關石油化工產品的成本也跟隨上漲。而今年7月以來至今油價大幅回落到100美元之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能源和化工產品價格。
業內人士指出,全球磷肥行業的增速由2%提高到3%,這是需求擴大的重要原因。
“國內一半以上的硫酸用于生產磷肥,磷肥價格處于高位,對硫酸價格起到重要支撐。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對乙醇等生物燃料需求的增加,導致相關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大,刺激了化肥價格高漲,而新能源開發的急迫歸根到底也是與原油價格緊密聯系。”廣發證券研究員黃勇說。
信達證券研究員郭荊璞指出,由于過去幾年硫磺價格相對低廉,國內主要的制酸工藝為硫磺制酸,產量占45%左右,其次是硫鐵礦制酸,占32%,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屬冶煉回收硫酸占23%。隨著硫酸價格的高漲,國內硫鐵礦、冶煉回收制酸產能將逐漸釋放,特別是一些化肥、磷化工相關企業,作為硫酸的消費大戶,將拓展硫鐵礦和冶煉制酸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約46%的硫磺被用來制硫酸,1噸硫磺約能制3噸硫酸。黃勇說:“中國90%以上的硫磺依賴進口,由于硫磺價格太高,會促使一些新建的硫酸產能轉為以硫鐵礦制酸。”
國內約70%的硫酸被用作磷肥生產的原料,受硫磺和硫酸價格大幅上漲影響,磷肥行業因成本抬升陷入困境。根據專家計算,如果全部外購的話,磷肥的原料成本約4000元,其中約2000元都是來自硫磺成本,磷礦石成本約占20%。
此外,我國除磷肥之外的其他領域也在擴大硫酸、硫磺的用量。硫磺需求增長快,使得我國硫磺制酸產量年均增長的速度遠高于世界3.7%的增長水平。
有色企業收獲意外之財
業內人士表示,有色冶煉企業生產的硫酸原本是因為環保要求而強制性規定制造的,在硫酸價格低迷時,制酸業務本身是提高了生產的環保成本,但硫酸價格的高漲,則成為一些有色金屬上市公司2008年相當豐厚的收益,甚至能彌補主業的虧損。
2007年中國的硫酸供應中,有色金屬冶煉煙氣制酸產量為1705萬噸,占當年全部硫酸產量的23.2%。“銅冶煉公司因硫酸漲價受益較大,一些鉛鋅企業也會獲益。”黃勇說。
受益最為顯著的是恒邦股份,今年上半年的主盈利潤中硫酸貢獻了43%,而黃金只貢獻了37%的主營利潤。黃勇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該公司2007年硫酸的生產成本是317元/噸,全年硫酸銷售均價396元/噸;2008年第一季度生產成本為390元,而當期硫酸均價已經高達995元/噸;到5月底時,公司的硫酸生產成本已經在600-700元之間,而硫酸售價達到1500-1650元/噸。
郭荊璞指出,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生產硫酸的大都為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硫酸為副產品,在其盈利構成中占比一般不大,但不排除一些企業存在硫酸副業盈利能力可以與主業相媲美的情況。
業內人士指出,受益于硫磺和硫酸漲價的,還有石油天然氣脫硫、電力脫硫等行業。雖然硫酸只是這些公司的副產品,但在產品價格驚人漲幅下,這筆“意外之財”并不是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