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肥流通體系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史,化肥政策也調整了50多年,無論是在完全計劃管理階段還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階段,化肥政策都是化肥流通體系建設的主要推動力。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化肥流通體系各個階段的政策來揭示中國化肥產業的歷史演變規律以及發展態勢。
化肥流通體系發展及其政策
中國化肥流通體系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完全計劃管理階段、計劃與市場管理相結合階段和市場配置資源三個歷史時期。完全計劃管理階段從1950年到80年代初期,經歷了約30年的時間,期間中國化肥流通體系的框架得到初步形成。從80年代初期到1998年,在計劃與市場管理相結合階段先后經歷了'雙軌制'和化肥專營體制兩個時段,化肥流通體系嘗試進行了各種突破。從1998年至今,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階段,化肥流通體系實現了以市場化為基礎的飛躍并經歷了 WTO過渡期的考驗,化肥流通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和發展。
政策是時代的產物,隨著化肥產業時代進程的發展,化肥的產業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在完全計劃管理階段,最初是化肥分配政策主導化肥生產和流通體系,隨著化肥商品特征的顯現,價格政策走上歷史舞臺。在計劃與市場管理相結合階段,化肥分配政策轉向化肥專營政策,價格政策進一步加強,化肥運輸政策逐漸明晰。在市場資源配置階段,價格政策仍是政策焦點,稅收政策成為重要的杠桿,運輸政策、儲備政策和監管政策齊頭并進,針對入世的關稅配額政策也相繼出臺?傮w上來看,中國化肥流通體系的發展是依賴于政策逐步建立起來的,體系自身的發展又對政策提出了很多要求,政策隨之而變,兩者相輔相成。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化肥流通體系還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需要與時代相符合的政策加以解決。
基于化肥流通體系發展的
政策演變
分配政策的歷史演變
分配政策的產生。新中國成立之后,一批中型氮肥廠和一大批縣辦的小型化肥廠陸續建成投產,但化肥資源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為了平衡資源、穩定市場,國家對化肥的生產、收購、進口、分配、價格均納入了計劃管理,實行統一計劃、集中管理的方針,從而催生了分配政策的產生。
分配政策的演變過程。從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期,分配政策以大力推廣化肥為主要目標,在分配方法上,不少地區采取了先予撥、后結算的辦法。在供應方法上,采取先技術指導、后供應化肥的辦法。國家授權供銷總社同農業部共同協商確定化肥分配方案,下達分配計劃。從6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中國化肥生產有較大發展,對交售棉花、烤煙、麻、糖料、油料等經濟作物的農民獎售化肥,用化肥向農民換購糧食,并出臺適當照顧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經濟作物比較少的邊遠地區的相關政策。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化肥的分配政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通過國產統配企業移交地方和使用權也移交地方來達到精簡商品經營環節的目標。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在國家引進的13套大化肥廠相繼建成投產、中國自行設計的上海吳涇化肥廠也開始試產之后,對統配大化肥廠實行'按比例分成'和地方擴大自給,中央統一調劑的分配政策。80年代初期到1988年,對統配大化肥廠仍然實行'按比例分成'、中央統一分配的政策。 1988年到1992年,隨著農業政策的調整,農產品價格的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對化肥的需求量大增,化肥市場相對混亂;史峙湔咿D向了化肥專營政策,國家連續發文確定了化肥流通體系'一主兩輔'制。1992年到1998年,化肥的供應仍以計劃為主,化肥政策在流通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不斷進行市場調節的嘗試。1998年以后分配政策及衍生的專營政策被徹底取消。
總之,分配政策在完全計劃管理階段初期產生并一度對化肥流通體系建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計劃與市場管理相結合階段進行不斷調整的過程中走向消亡,最終在市場配置資源階段到來之際退出了歷史舞臺。
價格政策的歷史演變
價格政策的產生。為了配合從國產統配企業移交地方和使用權也移交地方的化肥分配政策,國家根據低價薄利的原則,從國產化肥的購進價、進口化肥價、化肥調撥價、化肥零售價等'一籃子'價格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這標志著價格政策的產生。
價格政策的演變過程。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價格政策從對進口化肥價格的調控開始,引申到化肥調撥價和化肥零售價。A.化肥進價。1964年 9月國務院批轉全國物價委員會《關于國營工商企業商品作價的規定》中明確了化肥出廠價格的制定原則;蔬M價包括國產化肥的購進價和進口化肥的接受價,國產化肥購進價,即工廠的出廠價格。進口化肥價格,1964年之前,經外貿部門進口的化肥,均為代辦關系,按《進口商品統一作價辦法》的規定:外貿公司對進口商品,按到達國內口岸價格加3%的手續費作價。進口關稅、工商統一稅和到達國內口岸以后的進口費用,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承擔。
來源:中國化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