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連發文件,針對年初制定的鋼鐵行業振興發展規劃進行補充解釋。同時,從您在2009年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的表態來看,國家對鋼鐵行業的發展側重于結構調整,特別是對于鋼鐵行業長期存在的產業集中度低、高耗能高污染以及產能過剩這三個問題進行了較大幅度的矯正。
作為鋼鐵行業研究員,我對近期出臺的鋼鐵行業準入條件非常贊同,這是鋼鐵行業振興發展規劃的系列政策之一,將對鋼鐵行業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如何判斷產能過剩,目前業界有多種判斷標準。其中一種說法是,參照西方,我國的產能利用率連年偏低。2008年全年,我國粗鋼產能達到6.6億噸,粗鋼產量5億噸,實際產能利用率僅 77.1%。同時,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鋼鐵利用率一直在77%~84%之間徘徊,遠遠低于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因此,針對鋼鐵產能的限產令也在這五年內頻繁發布。
上述觀點有個矛盾,就是中國鋼鐵總產能和總產量已經連續11年占據全球首位。2007年,我國鋼鐵總產量已經占全球總產量的40%,2009年這一數據將達到50%,繼續擴產的空間已經很小,但國內對鋼鐵的需求卻持續上漲。我的測算表明,2009年國內鋼鐵消費同比將增長15%左右,預計2010年將仍然維持10%以上的增速,以此計算,2010年國內鋼鐵消費將達到6億噸左右。即使沒有國際市場,國內對鋼鐵消費需求的增長也足以消化持續增加的產能。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縱鋼鐵行業自然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為鋼鐵產能的持續擴張已經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我們的鋼鐵企業每年從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礦商高價進口大量鐵礦石,在承擔了巨大的環保代價后生產粗鋼廉價出口,而國際知名鋼鐵公司(例如蒂森克虜伯等等)將這些粗鋼再深加工成特鋼,又反過來高價賣給中國——我們做的是“掐頭去尾”的粗活兒,卻為之付出了我們自己甚至連我們的后代都無法承受的代價。
因此,鋼鐵準入條件發布后,我認為我看到了中國鋼鐵產業的新希望:準入條件一改以往一刀切的方式,從環保、工藝、設備、產量等方面對鋼鐵企業提出綜合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2008年度普鋼企業粗鋼產量100萬噸及以上、特鋼企業50萬噸及以上,方可生產經營。
我掌握的資料顯示,全國不滿足這一條件的鋼鐵企業有300多家,接近全國鋼鐵企業總數的2/3。同時,對于不同區域的“淘汰任務”也有分解:任務量列于首位的是河北和江蘇,分別要淘汰900萬噸煉鐵和547萬噸煉鋼項目。對此,各省政府都紛紛表示響應,下“戰書”保證淘汰數量和完成時間。但實際上,地方政府為了保證稅收、GDP等硬性指標,淘汰100萬噸的小廠,會轉而上馬 一個200萬噸的項目。“限”產最后在執行中都變成了“下小上大”的變相增產。
在8月13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您曾指出,目前還有5800萬噸鋼鐵項目在建,其中2010年投產的超過5000萬噸。這意味著,2010年我國鋼鐵總產能至少將達到7.1億噸。如果僅僅是新增5000萬噸產能,我個人認為對全行業影響不大。因為目前鋼鐵企業還有很大的盈利空間,大家的日子都好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存在所謂的過剩。
真正過剩的是分散在國內各地的小鋼廠。這些年產只有幾十萬噸甚至十幾萬噸的小鋼廠毫無環保可言,產品主要是鋼鐵產業鏈的低端線材產品。然而,2009年下半年卻出現了低端產品價格高于板材等高端產品價格的怪現象,這些小鋼廠在將環保等成本溢出于社會后,利潤率反而比寶鋼等國內一流鋼企要好很多。
我注意到,2009年政府工作會議最終定調為“穩增長”,略低于“調結構”的預期。我個人認為,鋼鐵行業調結構迫在眉睫,產能增長已經達到上限,必須更合理生產低耗能、環保、優質、高附加值鋼鐵。
來源:中國經營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