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省長徐守盛,與他就減排工作進行了對話。在徐守盛對減排思路和措施的論述中,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這位一省之長將減排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履行的一項重要政治責任,作為全省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而這,正是甘肅省能夠在“十一五”污染減排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
2007年5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國務院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和指標,徐守盛立下軍令狀,承諾完不成中央交給的減排任務就辭職。如今,“十一五”規劃已到了收官之年,甘肅省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已連續4年實現雙下降,完成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任務已取得重大成果,化學需氧量已完成“十一五”任務的98.2%。
徐守盛完不成減排任務就辭職的承諾令人記憶猶新。回憶“十一五”開局,污染減排面臨巨大壓力和嚴峻形勢,在不少人對能否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心存疑慮,一些地方政府決策者對污染減排諱莫如深的背景下,徐守盛的承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或許當初在很多人看來,徐守盛的承諾體現了“兵置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但是今天,面對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污染減排的成績單,我們應該深刻地看到,徐守盛當年的承諾,絕不只是個人心情的表達,更展示出了地方政府的政治意愿和責任。這樣的意愿和責任,不僅是出于保護環境,更是出于甘肅的科學發展和民生改善。
從徐守盛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為省長,他并不是將污染減排僅僅視為一項環保工作,而是與甘肅的經濟發展、優勢積蓄與發揮等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思考與謀劃。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是為了發展,發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們現在的發展,就是要按照國家的要求,堅持治污減排、嚴把行業準入關,落實‘三同時’制度。沒有這個要求是不行的、不允許的。”徐守盛對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深刻認識,是他敢于做出承諾并帶領全省堅持不懈狠抓減排的基礎。
甘肅是欠發達地區,有著更迫切的發展渴望,污染減排面臨的困難更多。只看眼前還是放眼未來?竭澤而漁還是統籌兼顧?甘肅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堅定不移地抓污染減排,通過污染減排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拓展環境容量,擴大發展空間。將傳統增長方式下的劣勢,變為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正如徐守盛所說:“我們這里是一方凈土,我們有我們的后發優勢。我們要發展,就必須按照國家的要求,不僅是實現科學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還要實現循環發展,走低碳發展的路子,這就是我們的后發優勢。”
正是對污染減排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科學認識,才使得甘肅省4年來毫不動搖地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取得了今天的良好成績。
減排該如何推進,甘肅省的做法給我們提供了良好借鑒。那就是把減排融入發展中,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對傳統支柱產業進行高起點、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加快開發下游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通過產業轉型,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
甘肅要發展,蛋糕要做大,但是在招商引資中,他們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污染的項目不要。對此,徐守盛的態度十分堅決:“把那些跑冒滴漏、設備陳舊、污染環境的項目,丟到我們這里來,那是絕對不行的。”
甘肅在污染減排中的變化和經驗,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污染減排,這個在“十一五”之初確定的剛性任務,已由當初一些地方頗感棘手的約束性指標,變成了推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污染減排的強力推進,不少地方加大了調整產業結構、淘汰“兩高一資”行業的力度,有效地減少了資源消耗、減輕了環境污染、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強了競爭實力。
4年來的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深化了全社會的認識。污染減排,不僅是環境保護問題,更是發展問題。這樣的認識,是我們今后持續推進污染減排的基礎和保障。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