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0日。隨著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一號機組商業運行指令的發出,主控室大屏幕上顯示機組正以108萬千瓦的滿功率將源源不斷的電力輸往電網!
訊息從主控室傳向大亞灣核電基地的每一個角落,5年的風雨歷程,無數的心血汗水在這一刻仿佛核裂變一樣,迸發出巨大的歡樂。
隨著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一號機組投產,我國電力裝機突破9億千瓦,標志著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在投產慶祝大會暨核電發展高層論壇上說。
嶺澳核電站二期一號機組的商運投產,實現了中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為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核電品牌,形成規模化、批量化建設中國品牌核電站的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承重墻”——
嶺澳核電站二期撐起核電自主化的脊梁
站在大亞灣核電基地的觀景平臺上,放眼望去,一座座廠房散布在廣闊的草坪之間。中廣核工程公司的員工介紹說:“西邊那一片就是大亞灣核電站,東邊那片藍色的廠房是嶺澳核電站一期,再往東那片廠房就是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
從西往東,在大亞灣畔依次排開的這三座核電站,正是中廣核集團在推進核電自主化的道路上,完成的一個漂亮的“三級跳”。
第一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建成大亞灣核電站,實現了我國百萬千瓦級大型商用核電站“零”的突破。
第二跳,通過對大亞灣核電站引進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進行52項重大技術改進,建成了嶺澳核電站一期工程,實現了部分設計自主化、部分設備制造國產化。
第三跳,通過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全面掌握第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技術,形成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設計自主化和設備制造國產化能力,并為引進和掌握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家給我們的要求是,嶺澳核電站二期一號機組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50%,2號機組不低于70%,平均國產化率60%。我們超額完成了任務,目前設備平均國產化率達到了64%,在建核電站整體國產化率已達85%。”中廣核工程公司總經理束國剛告訴記者。
對于中國核電事業來說,“自主化”三個字蘊含的分量重于泰山。30多年來,我國核電從無到有,雖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如何不斷提高自主化能力和水平,一直縈繞在核電建設者的心頭。
“作為‘十五’期間唯一批準開工的國家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嶺澳核電站二期‘四個自主’全部實現了,設計單位、建設施工單位全是國內的,設備制造也幾乎都是咱國內的。” 中廣核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鄭東山說。
在技術創新方面,嶺澳核電站二期實施了全數字化儀控系統、半速機、嚴重事故應對措施等55項重要技術改進,形成了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國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路線CPR1000。
在自主設計方面,中廣核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核工業第二研究設計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建立了“以我為主”的自主設計平臺,高質量完成了工程設計任務。
在自主制造方面,國內制造企業已掌握了蒸汽發生器、反應堆壓力容器等核島重型設備的核心制造技術,常規島汽輪機、發電機、汽水分離再熱器等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技術。
在自主建設方面,建立了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的核電工程建設和管理模式。
在自主運營方面,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一期的各項運行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廣核集團已建立起了專業化的核電運營管理體系,使嶺澳核電站二期的運行管理全面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接軌。
“如果說大亞灣核電站是從零開始,嶺澳一期是打牢地基的話,嶺澳核電站二期就是中廣核這座核電大廈的承重墻。” 鄭東山的語氣鏗鏘有力。
作為國家核電發展政策由“適度發展”向“積極發展”轉折點上開工的第一個核電項目,嶺澳核電站二期不僅僅是中廣核核電自主化的重要依托,更是自主品牌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規模化、批量化建造的重要依托。
近5年的時間里,我國已采用CPR1000技術先后核準開工了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一期、福建寧德核電站一期、廣東陽江核電站、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一期等核電項目。截至8月底,我國共有16臺采用CPR1000或同一技術的核電機組開工建設,占全部在建機組的64%。
破壟斷——
我國已成世界上不多的幾個擁有整套核電設備制造能力的國家之一
走近東汽的制造車間,一根巨大的百萬千瓦級核電轉子映入眼簾,“我們突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自主生產了首臺國產化轉子。”東方電氣股份公司副總裁高峰很細心地介紹這個重達180噸的龐然大物,“作為半速汽輪機的核心部件,在每分鐘1500轉的高速、高溫、高壓工況下,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公差僅有0.015毫米。”
0.015毫米,一根頭發絲的1/5—— 一個重達百噸的龐然大物加工精度要以頭發絲來衡量,核電設備的制造難度可想而知。
但通過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一期的錘煉,特別是通過嶺澳核電站二期的建設,我國在核電裝備的制造上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核電裝備制造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中廣核集團從一開始就積極引領國內相關企業參與核電自主化、國產化的進程,帶動相關制造企業技術升級。
“我們與國內57家核電設備制造骨干企業成立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先后開展核電設備研發活動60余次,使得部分重要設備的國產化進程縮短了8至10年。” 中廣核工程公司設備成套部經理上官斌說。
“原來百萬千瓦級的核電設備大型鍛件都要從國外進口,曾經有一個鍛件從日本運不過來,導致一群人眼巴巴干等。”談起國產化,中國一重集團大連加氫反應器制造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恩清也非常自豪。“為了改變這種被外人‘掐脖子’的局面,我們從2006年開始奮斗,如今已經攻克了大型鑄鍛件的自主研發難關,可以批量化生產核島鍛件,而且鑄鍛件技術達世界先進水平。”
在核電的批量化建設時代,在產業鏈的帶動下,以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哈爾濱電站等三大動力集團及其所屬企業為代表,包括中國一重、二重等在內的骨干裝備制造企業,加大投入和技術升級步伐,逐步形成了核電產業整體競爭力,打破了國外壟斷。
“我們的核電制造之路是從為外國公司打工開始的,但如今,我們已經實現了百萬千瓦級核電站重型設備制造全部國產化,擁有了世界先進的百萬千瓦的核級設備批量制造能力。”說這句話時,東方電氣股份公司總裁溫樞剛的臉上露出一絲欣慰。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繼法國、美國、俄羅斯后世界上不多的幾個擁有整套核電設備制造能力的國家之一,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核電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到陽江核電站5、6號機組建成時,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的設備國產化比率將達到近90%。
“同攜手”——
同舟共濟直面自主化過程中的驚濤駭浪
打破國際核電巨頭的壟斷,擁有自己的核電設備制造能力,不論對于中國核電事業,還是對于裝備制造業,都是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卻來之不易。
“直接用外國人的東西,既省力又沒風險。推廣自主化,中廣核集團卻必須承擔質量和工期上的風險。”鄭東山談起那一幕幕,仍是不勝唏噓,“讓人欣慰的是,國內企業都是好樣的。嶺澳核電站二期一號機組的建成投產,意味著我們攜手走過了那段艱難歲月,意味著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的確,對于核電產業鏈上的每個企業來說,為了中國核電的自主化,都抱定了同舟共濟的決心。
“原來,我們的習慣是,只要把東西造出來就行了,然后接受檢驗,合格就過關,不合格的就修整。”東方電氣高級工程師忻鶴令說,“可是,在核安全文化中,過程完美就意味著結果完美,這和我們過去只重視結果的制造思維完全不同。”這是因為核級設備精度極高,一旦出現差錯,就可能造成整個工程的巨大延誤。
自主化面對的遠不止來自于質量的挑戰,還有更多未知的風險。
2008年上半年正是嶺澳核電站二期汽輪發電機設備制造的高峰期。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5·12”汶川大地震災難降臨。而為嶺澳核電站二期生產汽輪機的東汽正處在重災區漢旺鎮。
當時正在東汽工作的中廣核設備采購與成套中心工作人員生麗華回憶起地震發生的情形,仍歷歷在目,“當時,我走在東汽營銷大樓2層的樓梯上,忽然地面劇烈抖動起來,地震了!我瘋狂地沖到樓前的空地上。漢旺廠房塌了,一分廠塌了,葉片分廠塌了……一個又一個噩耗傳來。”
地震過后僅僅3天,5月15日,工作小組就迅速鎖定了在地震中受損的嶺澳核電站二期設備清單,并逐項制定了應急預案。
同樣,面對天災,東汽人在擦干血跡和眼淚后,都挺直胸膛,投入到嶺澳核電站二期的設備生產中。在東汽德陽分部,承擔著核電汽缸、轉子生產主要任務的主機二分廠在震后第七天恢復了生產。地震發生后僅25天,在東汽漢旺主機四分廠,又見機床旋轉,又見削金如泥。
2008年6月20日,嶺澳核電站二期一號機組汽輪機低壓模塊順利發運,這是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在汶川地震后首次發運的大型設備。
歷經磨練、共同努力使中國核電裝備自主化制造能力突飛猛進。
“大亞灣核電站工程造價近2000美元/千瓦,嶺澳核電站一期降低到1800美元/千瓦,嶺澳核電站二期降低到1550美元/千瓦,廣東陽江核電站工程造價將降至1277美元/千瓦。”上官斌給記者算了筆賬,設備國產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降低了工程造價、提高了核電競爭力。
通過嶺澳核電站二期等多個核電項目的工程建設,曾經蹣跚學步的中廣核集團已成長為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和裝機容量雙雙全球第一的清潔能源企業,并已全面具備核電供應商和服務商的能力。更令人鼓舞的是,中廣核集團已開始以自主品牌核電技術參與國際核電項目競標,積極進軍東南亞地區核電市場。
越過大亞灣那片天藍的海,中廣核人把目光投向了遠方。
來源:人民網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