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時間醞釀,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經形成并于日前上報國務院。伴隨著9月8日作為綱領性文件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原則通過,各項新興產業的單項規劃正呼之欲出。據知情人士透露,《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很有可能在9月底最終面世。
早在今年7月,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司長江冰就在能源局上半年能源經濟形勢發布會上透露,該規劃將重點圍繞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減排兩個目標展開。一方面涵蓋了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非常規天然氣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內的開發利用規劃;另一方面也對傳統能源的升級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時間,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增加新能源的利用比例成為各方發展的方向,一大批新能源項目紛紛上馬。據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風電裝機已突破25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二,連續5年增幅超過100%,增長速度居世界首位;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1.45億平方米,沼氣年產量約130億立方米,均居于世界前列;水電裝機1.97億千瓦,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國非化石能源累計利用規模達到2.4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8%。
然而,對于新能源發展無序、產能過剩等問題的質疑也不絕于耳。以風能為例,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郝衛平曾指出,一些地區存在為追求風電發展速度,將大型風電廠拆分審批,而當地用電需求有限,難以消化風電電力的現象。
新能源產業發展之路究竟應如何鋪設?傳統能源將退出歷史舞臺?在日前由全國政協主辦的21世紀論壇之上,與會代表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戰略思路未定
新能源發展應避免一哄而上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副主席邵秉仁在會上指出,目前新興能源是適宜“分散型、小規模、分布式、就地消化”,還是“大規模、遠距離、高電壓輸送、全網消化”,還是“因地因網制宜、兩者兼顧”——這一新興能源發展的戰略思路問題仍未具體確定,應認真思考、審慎抉擇。
據悉,中國與發達國家資源利用情況存在很大差異,風力與太陽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如果建設大型新興能源基地,就面臨著地處邊遠,遠離負荷中心,無法就地消納的問題;而遠距離傳輸不僅需要大量投資,還影響電網運行安全,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解決辦法。因此新興能源發展的戰略思路影響著未來新能源產業地區布局,更攸關整個產業發展的成敗。
此外,各單項能源的發展路線也存在爭論。例如,太陽能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是以光伏為主還是光熱為主的技術發展方向尚不能確定;智能電網的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也存在較大分歧。邵秉仁表示,從國際上看,智能電網是配電網的信息化和互動化,是分布式能源的有效利用載體,主要運用于配電側,有利于新興能源的隨機接入和送出,而不是遠距離、高電壓的所謂大電網的智能化。因此,“明確技術路線,避免新興能源發展出現重大偏差,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邵秉仁說。
新興能源應用的經濟性問題更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據邵秉仁介紹,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生產100瓦的太陽能多晶硅板需耗電約2000度;一個陸上風電塔用180噸鋼材需耗電約36萬度;一個海上風電塔用300-600多噸鋼材,需耗電約60-100萬度;平板太陽能平均造價每千瓦約1.4萬元,4倍聚光太陽能平均造價約2.4萬元;陸上風電平均造價約1萬元,海上風電造價是陸上風電的2倍,而上述發電設備利用小時遠遠低于傳統能源。再加上風能、太陽能自身發電的特點,要求配備相應的調峰調頻電源,和遠距離向外輸送損耗都會使新興能源的經濟性大打折扣。
同時,配套政策單一、電力體制改革滯后,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也困擾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邵秉仁建議,在制定新興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要注重新興能源發展與能源資源、產業布局、電網建設相適應;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自主化能力;繼續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完善配套政策,促進新興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
降低傳統能源依賴度是長期戰役
清潔高效利用是關鍵
一方面是新能源發展征程漫漫,一方面又是能源消耗急驟增加、環境、生態日益惡化的現實國情,在這困境之中,挖掘現有傳統能源潛力便成為了必然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倪維斗指出,由于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急劇增長,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在2020年以前很難在總能源平衡中占有一定份額的比例,煤炭仍將長期作為我國能源的主力。
據倪維斗介紹,與歐洲一些國家不同(他們總能耗已經不再增長,或增長很少),中國處于總能耗急劇增長之中,單是發電設備(其中主要是燃煤發電),近年來每年裝機容量增長就接近1億千瓦(KW)。在這個高速增長量中,可再生能源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數據顯示,以風電為例,雖然近年來裝機容量每年翻一番,但截至2009年,中國風力發電量為269億千瓦時,僅占全國發電量的0.737%;即使到2020年,理想情況下我國風電量也僅約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3%。這就是除水電外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電的份額。
相反,據倪維斗估計,在考慮了各種可再生能源、核電、天然氣、石油需求等較快發展,并充分考慮節能的潛力和節儉的生活方式的背景下,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構成中仍占35%以上。未來40年(2010~2050)累計消耗的煤炭總量將在900億噸標準煤以上。因此,發展以煤為代表的傳統能源的清潔技術、提高利用率就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
拉鋸戰在所難免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其《2025年全球趨勢》報告中曾指出,目前所有技術都不足以在所需的規模上取代傳統的能源結構。到2025年,新的能源技術可能不會在商業上可行和普及。即使生物燃料、清潔煤或氫氣有一個良好的政策和資金環境,過渡到新的燃料也將是緩慢的。
因此,新能源的發展以及節能減排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說,仍是一場在所難免的拉鋸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曾在多個場合中提出:“在今后20年到30年內,中國傳統能源的主導地位仍然難以改變,新能源只能起到補充作用。也許在2040年以后,新能源在能源大結構中所占比重才會大幅提高,其地位才有可能發生根本改變。”
邵秉仁也認為,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火電為主的電力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新興能源所占比重較小,不能明顯改善能源結構。比較而言,加大對傳統能源的改造力度,更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因此,他建議,在積極探索新興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同時,必須協調好發展新興能源和改造傳統能源的關系,堅持“節能減排”優先的原則。
來源:人民政協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