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煤炭的過高依賴與煤礦安全特別是煤礦瓦斯之間的巨大矛盾成為制約我國煤炭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歷時10余年研究和實踐,提出了煤與瓦斯共采理論,解決了低透氣性煤層煤礦瓦斯治理這一世界性、歷史性的難題,杜絕了瓦斯爆炸事故,極大地解放了煤礦生產力,探索出了一條煤炭科學開采,煤炭工業綠色發展新路。
2010年11月18日,由中國工程院、國家能源局舉辦的首屆中國能源論壇明確提出:我國將“堅持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戰略”,2030~2050年煤炭年需求達35億噸,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仍占50%。可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導能源和基礎能源的地位無法替代。
然而,我國煤炭開采難度大,-1000米以下煤炭資源量占總資源量的53%,全國95%以上的煤礦為井工開采,瓦斯、水、火、地壓、地溫等自然災害嚴重,特別是瓦斯問題尤為突出,國有重點煤礦70%以上是高瓦斯、煤與瓦斯突出礦井,且大部分為低透氣性煤層。長期以來,我國在低透氣性煤層中開展的地面煤層氣開采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國家曾引進美國技術在兩淮礦區實施數口地面鉆井開采煤層氣,試驗均告失敗。同時,在煤礦井下引進德國、澳大利亞鉆機直接在煤層中抽采瓦斯的嘗試也沒有成功。上述研究至今仍未取得進展,因此,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煤礦開采深度增加,瓦斯災害升級,此類煤礦瓦斯爆炸和煤與瓦斯突出事故頻繁發生。
淮南礦區是瓦斯危害最典型的礦區之一,歷史上是全國煤礦瓦斯事故重災區。近十多年來,我們針對低透氣性煤層瓦斯治理狀況,即地面煤層氣開采和地下直接抽采瓦斯均走不通的客觀事實,大膽從煤礦井下開采源頭來解決低透氣性高瓦斯煤層瓦斯治理難題,依靠井下采場卸壓開采來增加煤層透氣性,并抽采卸壓瓦斯的煤與瓦斯共采理論。解決了低透氣性煤層煤礦瓦斯治理這一世界性、歷史性的難題,杜絕了瓦斯爆炸事故,大大解放了礦區生產力。十多年淮南礦區及全國類似條件安全開采瓦斯治理實踐已證明,煤與瓦斯共采是實現煤炭科學開采的必由之路。
把“老虎”關進籠子里
淮南礦區資源豐富,探明資源量500億噸,其中-1200米以淺國家批準的總體資源量285億噸,煤層氣資源近7000億立方米,是我國東部和南部最大的一塊整裝煤田,占我國東部煤炭儲量的50%,占安徽省煤炭儲量的74%。
然而,淮南煤炭賦存條件差,為低透氣性煤層群開采條件,滲透率極低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煤層瓦斯含量高,每分鐘瓦斯涌出量達1100立方米,居全國前列,是我國開采難度最大的煤田之一,瓦斯事故多發。幾十年來,被瓦斯這只“猛虎”所束縛,礦區煤炭產量一直徘徊在1000萬噸左右,豐富的煤炭資源和良好的區位優勢難以發揮。
眾所周知,低透氣性煤層瓦斯治理是世界性難題,傳統的治理辦法是“拼刺刀”,即直接在低透氣性高瓦斯、煤與瓦斯突出煤層進行治理措施和采掘活動,對瓦斯是“堵”而不是“疏”。這個路子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大量瓦斯仍然存留在煤層之中,治理效果差。要想降伏瓦斯這只“攔路虎”,消除瓦斯威脅,實現安全生產,就必須走出一條新路子。
1996年4月,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和理論論證,我提出了“卸壓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的技術原理:打破傳統自上而下的開采順序,首先開采瓦斯含量相對較低的薄煤層,造成上下巖層移動,膨脹卸壓,從而增加煤層透氣性,使得相鄰煤層的瓦斯被解析為游離瓦斯,再通過預先布置的巷道和鉆孔“抽采”到地面。這樣,實現了煤與瓦斯共采,煤層得以在低瓦斯狀態下安全開采,抽采到地面的瓦斯通過地面永久抽采系統進行綜合利用,實現低碳經濟。
這一理論提出之后,當時在推廣實施的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為煤礦技術創新不像其他行業的技術創新,如果失敗風險很大,不但耗費人力、物力、財力,還極有可能威脅到安全生產。因此,需要大膽設想,小心求證。1996年10月,淮南煤礦舉行了“卸壓開采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專家論證會。當與會人員聽懂這個方案后,一片嘩然,不約而同地提出了質疑。有的人認為這是異想天開,其中一位專家說:“對于卸壓開采,我們在50年代就已經搞過,都沒有成功。”另外一位專家擔心:“卸壓瓦斯不進入鉆孔,在巷道里四處亂竄,從而給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
淮南煤礦已經別無選擇,我們還是決定開展實驗室研究和現場驗證試驗,并力推該項新技術,在新區的潘一礦和老區的新莊孜礦各選擇一個工作面進行試驗。
1998年9月,令人驚喜的消息傳來。“卸壓開采抽采瓦斯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僅潘一礦一條巷道就抽出了1000多萬立方米的瓦斯,煤層透氣性增加了2880倍,低透氣性煤層卸壓增透后,煤層中60%以上瓦斯被抽采出來,瓦斯威脅得到了解除,實現了高瓦斯煤層在低瓦斯狀態下的安全開采。
2000年之后,該技術逐步成熟并在淮南礦區全面鋪開,形成了井上下立體的卸壓開采抽采瓦斯、煤與瓦斯共采和先抽瓦斯后采煤的工程技術體系。瓦斯,這只昔日吞噬多少礦工生命的“老虎”終于被溫順地關進了籠子里。
“代表了中國煤炭工業發展方向”
“卸壓開采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實現了瓦斯“治得住”,但它存在著巷道工程量大、瓦斯治理成本高等弊端。如何找到技術經濟最佳結合點,有沒有一種既能治理瓦斯保證安全,又能降低成本的技術呢?為此,2004年我提出了“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理論,并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首先在通風方式上進行變革。2004年之前,我國煤礦均采用U型通風方式。它的好處是系統簡單,一條進風巷道,一條回風巷道,但是存在著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積聚的重大安全隱患。據統計,我國煤礦采煤工作面80%以上瓦斯事故發生在上隅角,且都是因為瓦斯積聚。而當時德國、波蘭等世界先進采煤國家在20多年前就淘汰了U型通風方式,采用Y型通風方式。即采煤工作面采用兩條進風巷道、一條回風巷道的通風方式,能有效地解決上隅角瓦斯積聚的問題,消除安全隱患。
要實現Y型通風,最關鍵的就是回采工作面留巷,沿著采空區構筑一道密不透風、銅墻鐵壁般的墻體,上能支撐頂板的壓力,下能阻斷采空區的瓦斯外溢,并利用這條巷道對煤層群開采條件下的上下煤層進行瓦斯抽采和綜合治理。
其實,我國老一代采礦界對Y型通風并不陌生,上世紀90年代初,煤炭部為了解決無煤柱開采問題,組織研究了一次沿空留巷工藝,采用一種高水充填材料,但是試驗失敗。從此,沿空留巷Y型通風在中國再無人問津。
德國煤礦采用重型U型鋼支護,壁后充填,實現Y型通風。在德國,開采一噸煤,政府補貼80歐元,噸煤成本高達1600元人民幣,而淮南商品煤市場價只達到500多元,顯然,如果走德國的技術路線既不經濟,更不現實。
好在我們已經從“卸壓開采煤與瓦斯共采技術”的自主研發中嘗到了創新的甜頭,因此對Y型通風試驗有了更大的熱情。在淮南礦區要研究成功Y型通風,關鍵是研制出一種強度高、易于井下長距離泵送的充填材料和機械化護巷工藝系統。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2004年提出課題并立項研究,次年完成實驗室模擬、相關材料、系統設計研究,在過去技術積淀的基礎上,經過近四年理論研究和3000多次試驗后,充填材料終于研制成功。2007年2月,膏體材料和遠距離復雜條件下的泵送試驗一舉成功。
同年7月,“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這項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礦工程技術與理論,在瓦斯絕對涌出量為我國第二位的新莊孜礦正式應用。幾個月后,工作面安全順利回采完畢,回采期間瓦斯抽采率最高達85%,平均為75%,工作面瓦斯威脅徹底消除,實現了安全開采。
當年底,這項技術在我國高瓦斯、高地溫、高地壓復雜地質條件的顧橋煤礦1115(1)綜采工作面再次成功應用,實現了“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最高日產安全煤量18681噸,月產36萬噸,年產高達486萬噸,充填留巷長度達2900米,是德國的2倍,成本僅為歐洲的1/3,抽采瓦斯氣30946立方米,抽采率達72%,抽出的高濃瓦斯直接利用,實現了綠色開采、節能減排,創造了世界紀錄。
這項技術,一是解決了高瓦斯、高地應力、低透氣性煤層等復雜地質條件煤礦煤與瓦斯共采技術難題,保證了安全高效開采;二是實現了無煤柱開采,煤炭資源回收率提高了5~8個百分點;三是簡化系統,少掘3~4條巷道,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瓦斯治理成本,實現連續開采;四是完善了通風流場,有利于防止煤層的自然發火;五是“兩進一回”通風方式,工作面感覺溫度降低3℃~5℃,大大改善了職工井下作業條件;六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新區顧橋礦應用這項技術,一個工作面節省費用1億元,老區礦井節省5000萬元,并把煤礦井下有害溫室氣體——瓦斯高效利用,變害為利,變廢為寶。
2007年12月,中國煤炭學會組織專家對“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進行了鑒定,由中國工程院錢鳴高、周世寧等院士和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技術集成、創新了所涉及的理論、技術、材料、裝備和工藝系統,形成了整套創新技術體系,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很有推廣價值!錢鳴高院士評價說,這是我國第一個完整地在一個礦區實現煤與瓦斯共采、將瓦斯變害為寶的重大創新項目,使礦井開采向本質安全型邁進了一大步,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開創了該類條件下國內外煤層安全高效開采先例。這項技術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8年1月26日,時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的李毅中同志在顧橋煤礦1115(1)工作面考察時,感慨地說:“Y型通風沿空留巷很了不起,解決了煤與瓦斯共采問題,代表了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的方向。”并用粉筆在井下寫了“沿空留巷,Y型通風好”9個字,以表達自己對應用煤礦新技術的喜悅之情。
杜賓斯基的三個“沒想到”
淮南礦區創新的以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為核心的瓦斯綜合治理技術不僅得到了國內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國際采礦界的關注和認可。自2007年以來,淮南礦業集團每年承辦一次煤礦瓦斯治理技術國際會議,來自世界十多個產煤大國的煤礦瓦斯防治頂尖級專家以及科研機構的學者共同研討煤礦瓦斯治理技術。
2008年10月,世界采礦大會國際組委會主席杜賓斯基先生應邀參加了當年度的中國(淮南)煤礦瓦斯治理技術國際會議。會議期間,他認真聽取了有關“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的介紹,并深入顧橋煤礦700多米深的井下實地考察后,激動地評價說:“我多次到中國,這次給了我很大的沖擊。我沒想到中國的瓦斯治理效果這樣好,沒想到淮南煤礦的瓦斯治理技術這樣先進,沒想到已經超過了我的祖國波蘭,也超過了德國和歐洲。中國無疑是采煤大國,也是技術強國,袁亮在煤炭開采的技術理論研究上大膽創新,領跑了世界煤炭開采技術!”
德國煤礦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維利·卡莫是世界頂級的圍巖控制和地壓治理專家,曾經多次勸說淮南引進德國的“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并斷言在顧橋煤礦這樣的地質情況下,不走德國路線是行不通的。2008年5月,他第三次來到淮南顧橋煤礦,當得知中國人自主創新的“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在顧橋煤礦成功應用,并且工作效率和經濟性遠遠超過德國后,不禁翹起了大拇指。
技術創新為企業插上翅膀
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創新帶動了企業理念、管理的全面創新,同時借助國家和安徽省重大科技支撐項目和政策支持,淮南煤礦基本找到了瓦斯治理的方法與途徑,淮南礦區連續13年杜絕了瓦斯爆炸事故,百萬噸死亡率降至0.1左右,比歷史平均百萬噸死亡率下降30倍以上,淮南煤礦實現了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這些年,淮南煤礦建設和改造升級了顧橋、張集、謝橋三個千萬噸級的特大型礦井,以及一批井型在400萬噸以上的現代化煤礦,并用先進技術改造了一批老礦井,生產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原煤產量過去50多年一直徘徊在1000萬噸,通過8年多的努力,提升到6000多萬噸,2009年達到6715萬噸。2010年在中國500強企業排名中列第183位。瓦斯抽采量由1997年的1000萬立方米增加到3.5億立方米,抽采率由5%提高到65%。抽出的瓦斯作為潔凈能源直接利用,建成了世界第一座低濃度瓦斯發電站,共建成瓦斯發電站8座,裝機容量24232kW,實施了亞太地區首例熱電冷聯供項目,同時實施瓦斯民用工程,能滿足10萬戶居民需求。
淮南煤礦被國家列為13個億噸級煤炭基地和6個大型煤電基地之一,國家發改委于2008年12月在顧橋煤礦舉行了兩淮億噸級煤電基地竣工投產儀式,也是全國第一個建成的大型煤電基地。企業被授予“國家第四批創新型試點企業”、“中華環境友好型企業”和“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近10年來,淮南煤礦在瓦斯綜合治理與利用方面由經驗治理上升到科學治理,形成了瓦斯治理20種理念、50項技術和50條經驗。獲得國家授權有效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29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1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5項。
國家批準在淮南礦業集團組建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顧橋礦為國家“高瓦斯、高地壓、高地溫示范礦井”、謝一礦為國家“深井開采試驗礦井”。
目前,淮南煤礦已成為安徽省、華東地區乃至黃河以南最大的煤電基地。現在,平均每天有2000多節滿載“淮南煤”的火車皮從這里駛向浙江、江蘇、江西、福建、上海等華東省市,發揮了能源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瓦斯治理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后,淮南煤礦主業的實力逐步增強,目前電力權益總規模達1192萬千瓦,成為安徽省最大的電力企業。淮南礦業集團在行業內首創煤電一體化,與合作方均股建成了田集電廠、鳳臺電廠,把一部分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為電力,直送上海、浙江兩地。
世博會期間,淮南礦業集團累計向世博輸送電量79.73億千瓦時,上海每天所用的7度電中就有1度是“淮南電”。2010年11月,淮南礦業集團收到來自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一封感謝信,來信真誠地說:“貴集團為保障上海能源供應、城市正常運行特別是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淮南經驗”惠及全行業
2003年,吳邦國委員長視察淮南煤礦,對礦區在瓦斯治理上取得的成功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
我國70%以上煤礦的開采條件和淮南礦區基本相似,淮南的瓦斯問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指出,淮南瓦斯問題解決了,對全國高瓦斯煤礦的瓦斯治理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004年、2005年兩年,我國煤礦共發生了6起死亡百人以上的瓦斯事故,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為了有效控制煤礦瓦斯事故,溫家寶總理在聽取有關專家關于淮南礦區瓦斯治理情況的匯報后,決定在全國推廣淮南瓦斯治理經驗。
2005年3月,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黃菊同志主持,在淮南召開了全國煤礦瓦斯防治工作現場會,推廣了淮南礦業集團瓦斯治理20種理念、50項技術和50條經驗。企業還受國家發改委委托,編寫了《全國煤礦瓦斯治理與利用總體方案》。
5個月后,溫家寶總理視察安徽,在聽取淮南礦業集團匯報后說:淮南煤礦這幾年在瓦斯治理和安全生產上是全國學習的一個榜樣。
同年12月,按照國務院第81次常務會議的精神,國家發改委批準,由淮南礦業集團聯合中國礦業大學組建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淮南落戶。這個中心是我國第一個煤礦瓦斯治理領域的國家級研究中心,也是我國第一個設在企業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要求,這個中心要以企業為產業化基地,加快煤礦瓦斯治理與利用技術研發,輻射全行業,為行業提供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
2006年以來,受國家發改委委托,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舉辦了全行業瓦斯治理技術和管理培訓班30多期,培訓6000多人次,其中包括45戶全國煤礦安全重點監控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及所屬礦井的礦長、總工程師等500多名企業高管。
同時,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煤監局授權,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技術咨詢服務為主要發展方向,面向全行業開展技術服務。
華晉焦煤公司沙曲礦是全國單井口瓦斯涌出量最大的煤礦之一,每分鐘瓦斯涌出量高達479立方米。2006~2008年三年該礦的瓦斯超限次數分別為3635次、2605次、1648次。由于瓦斯的威脅,設計產量為300萬噸的礦井,實際產量卻只能達到120萬噸。接受淮南瓦斯治理技術服務以后,2009年瓦斯超限次數下降到93次,同比下降90%以上,控制了瓦斯超限事故,實現了安全生產。2010年沙曲礦被山西焦煤集團公司授予“瓦斯治理先進礦”稱號。
而在整個山西焦煤集團,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對該集團12對高瓦斯礦井及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和汾西礦業6對低瓦斯礦井進行安全技術會診后,從根本上改變了山西焦煤集團瓦斯治理觀念。
皖北煤電公司的臥龍湖煤礦是在淮南礦業集團以外第一家成功實施“煤與瓦斯共采技術”的煤礦,該技術已成為皖北煤電公司保護層開采的主要模式。
松藻煤礦是與淮南礦區瓦斯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相似的煤礦,在應用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后,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瓦斯從沒超限過,瓦斯從根本上得到了治理。
近幾年來,國家發改委、煤礦瓦斯防治部際協調領導小組,國家煤礦安全生產監察局辦公室先后下文,向全國推廣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
截至目前,以“煤與瓦斯共采技術”為代表的淮南瓦斯治理技術創新成果在全國類似條件的40多個礦區100多個礦井推廣應用,占全國高瓦斯突出礦井60%以上。2006年以來,全國煤礦瓦斯事故死亡人數減少二分之一以上,這是各方面工作的結果,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國家從2005年開始推廣淮南瓦斯治理的技術與經驗。
今年11月份,中澳煤礦安全技術國際研討會在澳大利亞港口城市紐卡斯爾舉行,我應邀參會并作主旨報告,系統介紹了我國淮南等高瓦斯礦區在低透氣性煤層群瓦斯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會后,澳大利亞采礦界同仁對“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發來信件,希望有機會實地考察淮南礦區煤與瓦斯共采技術,也有意將其引進到澳大利亞的高瓦斯煤礦區。
全國眾多高瓦斯礦區的實踐已經證明,煤與瓦斯共采技術與理論能夠有效解決此類礦區瓦斯治理的難題。
科學開采面臨的問題與思考
我國煤礦95%以上是井工開采,平均開采深度近500米,且每年以20~30米的速度增加,將有一批礦井陸續進入深部開采。在我國煤炭資源儲量中,近一半埋深在-1000米以上。據最新一輪的全國煤田預測結果,我國-2000米以淺的煤炭資源總量為5.57萬億噸,其中埋深在-1000米以下的為2.95萬億噸,占煤炭資源總量的53%。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開采所遇到的難度并不是線性增加,而是幾何級增加,超過淺部開采的幾倍,甚至數十倍、上百倍,高瓦斯、高地溫、高地壓、高承壓水“四高”等急難技術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世界性難題。瓦斯壓力、含量快速升級,煤與瓦斯突出災害日趨嚴重,瓦斯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高承壓水作用下,突水危險趨于嚴重;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熱害威脅增加;深部地應力大,沖擊地壓現象急劇增加,破壞性很大;礦井生產規模逐步擴大,開采強度增大,生產系統日趨復雜,危險性不斷增大,一旦發生事故,其災難性、破壞性更大,且增大了事故應急救援的難度。
應清醒地看到,我國煤炭行業還存在著一系列管理上的嚴重問題。一是部分煤礦企業對瓦斯、水、火等井下災害認識不夠,管理標準低,在安全沒有保證的情況下盲目組織生產,為煤礦安全埋下重大隱患。二是技術落后、基礎薄弱。煤礦深部開采理論研究不夠,實時動態的災害預防技術缺乏,煤礦開采設計、安全技術標準低,高瓦斯復雜地質條件礦區采場內構造場、應力場、裂隙場和瓦斯場不清楚,基礎研究嚴重不足,已經在很多大事故中反映出來。三是安全投入存在歷史欠賬。由于過去煤礦企業經濟困難,安全投入不夠,裝備得不到及時更新,許多礦區仍然使用落后的裝備,達不到深部開采的安全標準。四是煤炭行業辦礦門檻低,煤礦員工隊伍整體素質與高危行業的災害威脅和嚴格的作業要求差距較大,相當一批企業人才匱乏,煤炭行業高等教育距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導和基礎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煤礦實現科學產能是保障煤炭能源安全和煤炭工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煤炭行業的科技攻關力度,開展煤礦瓦斯治理、水害防治、地壓治理、深井開采、生態環保等重大技術難題的攻關研究。尤其是煤與瓦斯共采技術與理論要在全國煤礦進一步推廣,需要對不同礦區、不同煤層地質條件等技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使煤與瓦斯共采技術能夠適用于我國各類條件的煤礦。
淮南礦區依靠技術創新嘗到了甜頭,但是煤炭深部開采的許多重大科學和技術難題沒有解決。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煤炭行業面臨的技術難題在企業,企業要有解決安全發展急難課題的迫切需求與動力,要開創資金、人才等國家級研究平臺,組織科研院校和企業開展行業技術創新工作。特別提出,投入是煤炭實現安全高效開采和瓦斯治理的物質基礎。沒有高投入,不發展先進生產力,就沒有瓦斯等重大事故的有效控制。高瓦斯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安全費用提取標準應不低于50元/噸煤,其中瓦斯治理費用應不低于35元/噸煤。煤炭行業科研和技術裝備投入應不少于銷售收入的2%~3%,資金保障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裝備水平的關鍵。最后,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煤炭科學產能,加快實現煤炭科學開采。(作者:袁亮,煤炭開發及煤礦瓦斯治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擔任淮南礦業集團公司(原淮南礦務局)總工程師長達14年,先后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獲省部級特等獎、一等獎6項,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是全國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來源:科學時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