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作的通知》,正式開啟第四期“金太陽”屋頂工程。其中,對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給予7分/瓦的補貼,而這占到屋頂項目投資成本的50%左右。這讓身處“寒冬”的光伏企業感到了一絲暖意。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沿用舊的政策模式來扶持引導新興產業,是光伏產業重走其他產業發展老路的一個重要原因。應結合新能源特性,出臺更多“造血”的產業政策,突破體制“網關”。
電力行業或現末路狂奔
“我們現在還在過冬,但我覺得春天不遠了。”大唐集團位于湖南常德一家火電廠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
2011年的電力行業,尤其是火電發電企業因虧損而“著名”。雖然在年底的電價調整方案前后出現過短暫的市場行情,但阻礙其在市場有所“表現”的種種因素卻不是一紙電價調整方案便能通通掃清。
單看記者走訪的這家火電廠,僅有兩臺三十萬千瓦的燃煤機組,年發電量超31億千瓦時,設備利用小時數超額完成,達5225小時。盡管如此,該電廠去年虧損仍達上億元。電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湖南的上網電價調到了0.501元每度,但年底調整對全年收入影響有限。”
記者還了解到,去年通過電價調整,大唐集團增收56億元,但該公司全年火電業務虧損額為74億元。
近年來的電力企業,無論是傳統火電企業抑或備受政策青睞的清潔能源發電企業,往往都被悲觀情緒籠罩,歸根到底還在于一直存在的諸多產業鏈薄弱環節沒有改變:能源結構調整小步“慢”走,要素價格改革放不開手。
但有一些規律性的判斷也擺在眼前:越是情況壞到極端的時候,越有理由相信電力行業可能以“末路狂奔”的姿態在2012年起跑。
結構調整清潔為重
“電力工業的結構調整主要表現在:加大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在總發電裝機中的占比,加大清潔高效發電機組在總機組中的占比,加快清潔發電以及新能源發電技術應用;加大電網建設力度,促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增強電網跨區域配置資源的能力。”中電聯研究室主任沙亦強在其撰文中指出。
他同時指出,這對應的正好是我國電力工業面臨的四大結構性問題——同時也是今年電力工業有所表現的突破口:一,我國能源資源與能源消費逆向分布特點明顯,因而電源布局有待優化;二,火電裝機占比仍高達74.6%,因而電源結構仍將進一步改善;三,骨干網架與配電網“兩頭薄弱”,因而電網結構的升級改造有看點;四,電網建設力度相對滯后,電源電網發展不協調,因而電網投資仍將保持一定規模。
通過突破這四大結構性問題,我國發展“清潔能源”的調整主線也就浮出水面了。
首先,在電源布局的優化上,原本東部與中部電源建設投資增速將趨緩,而西部的大煤電、大水電坑口電站投資熱情充足。“這和國家能源局“上大壓小”的項目審批原則有關”一位電力行業的分析人士向記者談到,由于過去哪里缺電嚴重便在哪里建電廠,導致華東和華中等能源集中消納地區的電廠密度呈飽和狀態。
“但之所以這些地區缺電嚴重是由于這些地區相對于西部是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用電量需求大”,上述人士還指出,隨著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機遇期來臨,大發電企業在電力消費中心地區“跑馬圈地”、分散開發的空間基本耗盡,取而代之的將是“輸煤輸電并舉”的接近資源開采地的大坑口電站的投資建設。
“由于坑口電站一般都是采用先進燃煤技術的新機組,污染物排放控制嚴格,而且集中度高,相比起傳統中小型火電廠,更加清潔高效。”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記者在大唐集團發電廠調研時也得知,該公司新增裝機普遍采用的都是100—12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據了解,這種機組的平均煤耗每千瓦時低于30萬千瓦時機組30克。
另外在電源結構上,強調燃燒效率和控制能源總量消費一直是各項政策的題中之意。今年年初已有17個隸屬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的專項規劃正在審批,即將相繼推出,而這些規劃與未來能源開發財政資金力投放度大小、重大項目決策甚至引導民間投資關系甚密,業內人士認為相關產業因此受到的拉動不容小視。
但在我國仍將長期以火電為主要能源消費的今天,談能源結構調整第一步便是控制機組煤耗,這也意味著各種潔凈煤發電技術、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將在未來幾年保持強勁的市場推廣態勢。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據大唐一家電廠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內部計劃投產發電的電廠,有些還采用了熱值較高的石煤發電,“這種煤燃燒充分,可達1000—2000大卡,并且發電同時能提釩,經濟效益很高。”
清潔能源水電先行
在所有的清潔能源當中,風電與光伏發電在最近幾年來勢洶洶,產能急劇擴張,但并網問題與成本過高問題始終制約著其在本土電力市場的大規模推廣。而國家對水利建設越來越重視,使得水利建設投資成為今年開年最有看點的部分。
記者在一家發電企業的年度總結中看到,去年該公司全年核準電源項目839.9萬千瓦,開工446.7萬千瓦,投產519.12萬千瓦,而在已投產產能中,水電占到16.6.4%,僅次于風電的32.82%。該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在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公司還將在重點水域繼續建設中小型水電站。
企業的發展思路總是與國家政策的偏向聯系緊密。據悉,各地的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將于今年制定推出,這意味著去年年初一號文件中的“黃金10%政策”——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10%用于水利建設投資——也將落實在具體的法規條文中。
水利廳官員表示,中央統籌使用各地的土地出讓收入的目的,即平衡發達與不發地區不平衡的土地出讓收入與不平衡的水利建設需求。據統計,發改委去年核準的水電開工項目達1268萬千瓦,而近兩年來經發改委批準開展前期工程但還未核準的水電項目已超4000萬千瓦,部分項目有望于2012年核準。
分析人士指出,水電項目在核準時一般都已經開始招標,而全面建設時期即在項目核準之后,預計各大中型水電站將于2012年陸續開工建設。而記者走訪幾家水電站時也發現,近兩年各水電公司在內陸水資源豐富地區布局的中小型電站密度極高。
新增的水電裝機的確給相關水電上市公司帶來明顯效益。記者此前走訪粵水電修山電站時了解到,修山電站是于2004年建成投產、總裝機容量為6.5萬千瓦時的小型水電站,“這在資江流域非常常見,我們的電站位于水能資源比較有優勢的資江下游,效益在資江數十個小型水電站中算穩定的。”
據該電站負責人介紹,由粵水電公司一次性投資6個多億建造的電站如今每年的發電量為2.3萬千瓦時左右,發電小時數約為3000—4000小時,按該電廠執行的3毛多的上網電價來計算,該電廠一年收入約為七千萬元,“但這其中還包括每年需支出的一大筆銀行還貸,數額在2000—3000萬元”上負責人說。
記者還了解到,包括華銀電力、中電投等多家大型發電企業在內的多家公司已在中西部多條干流流域布局了自己的水電站。“現在在湖南省,水電與火電廠的比例已經接近一半一半了。”一為電廠負責人還告訴記者。
智能、節能設備迎來機會
不管是結構調整中對于清潔發電的重視,還是智能電網、農網改造和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中對節能環保的強調,都透露出主打智能、節能牌的電力設備商將在這輪競爭中獲得可觀的政策紅利。
在發電側,電廠每年都要投入相當的資金用于機組的技術改造。據了解,中小型電廠投入的技改主要是針對現有機組的節能降耗,包括提高熱效率,煙氣除塵、脫硫脫硫設施的改造。
“環保部門對我們的污染物排放控制非常嚴格,越是大發電企業越沒辦法逃避責任,他們除了每年的例行檢查,在每臺機組上都裝有監測儀表,即使不來電廠也能通過監測這些儀表參數看我們到底有沒有使用控制污染物的設備。”五大集團某電廠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這名負責人透露,該電廠每年用于技改的投入約為幾千萬元,去年投入較少,前幾年數額較大。
而對于大型電廠來說,節能降耗的方式體現在新增裝機的機組類型均采用較為先進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或者潔凈煤發電技術。“采用這些技術的機組是得到國家鼓勵的,方式有二:一是國家對新上項目審批時有優先考慮;二是一定的電價優惠政策。”上述負責人透露。
而在輸電和配電側,智能與節能設備的采用更是“十二五”一批重大項目獲得審批的關鍵。
一位電力設備行業研究員向記者表示:“傳統的主變壓器、電容器、開關設備以及互感器和電線電纜制造等一次設備在智能電網的升級改造中強調自身節能降耗的特性,狀態監測設備和檢驗檢測以及安穩調度設備等二次設備則側重自動化集成的特性,電網側的項目投資大、工程復雜,因而對產業上下游都有較大拉動效應。”
國家電網公司已經于去年年底表明了今年繼續推動幾條特高壓線路核準的決心,這意味著占特高壓工程總投資近50%的設備采購將可能成為今年電網投資的發動機,這對一些國網系的電力設備公司而言意義重大。
另據國網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的特高壓投資中,交流變壓器、GIS(封閉式組合器)和互感器的投資規模均超百億元。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