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對中國輸美光伏企業征收31.14%~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這是美國最新一起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的雙反裁定。
金融危機使美國的虛擬經濟遭受重創,不能滿足其全球擴張戰略的需要,致使美國開始向實體經濟回歸,并力圖在新能源方面有所發展,而中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正與其形成了競爭。如果說,中國傳統產業與美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包括太陽能在內的中國清潔能源產業與美國的差距則大大縮小,某些方面甚至領先于美國。從產業規模看,中國清潔能源產業已趕上并超過美國。例如,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設備出口國,90%以上光伏產品出口到歐洲、美國等國際市場。在風電領域,中國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市場。美國意識到由于其國內高昂的人工成本等,不可能在同中國的相關產品競爭中,勝過中國企業,于是,借助于反傾銷和補貼的名義,以貿易戰的形式就能很輕易地將中國產品和企業驅逐出美國市場,以保護美國企業的發展和工人的就業機會。
以這次對光伏企業征收反傾銷稅為例,加上此前對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的2.90%~4.73%的反補貼關稅,美國的雙反稅率已累計達35%以上,基本上使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出局。因為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在美國銷售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大概在每瓦0.75美元左右,而美國公司的平均價格約在0.97美元/瓦左右。高達35%的雙反稅率,導致國內的光伏電池企業失去價格優勢,從而喪失最重要的競爭力。
但正如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聲明中指出的,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在競爭中具有的價格優勢,根本原因在于近年來光伏產業鏈在中國的集聚發展、中國光伏企業較高的管理水平、生產規模優勢及具有前瞻性的商業策略,而不是政府補貼。美國以此為由進行雙反是不公正的。更“荒唐”的是,美國商務部竟然選擇泰國作為替代國認定中國產品傾銷,因為泰國根本就沒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用泰國作為“替代國”的價格進行不公平比較,從而人為抬高中國企業的傾銷幅度。可見在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美商務部戴著“有色眼鏡”審視中國產品出口,到了不合常理的地步。
鑒此,我們應該做好兩手準備。一是加快國內的經濟結構轉型,提升產業的技術含量和層次,促進產業升級。就光伏產業而言,要把力量放在國內,因為全球最大最具潛力的太陽能市場就在國內。但這需要消除國內發展光伏產業的政策障礙,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電力政策、金融政策,以推動和實現光伏發電的應用。二是針對美國的雙反調查,堅決進行反擊。在這方面,中國其實也有很多的反制手段,如對美國國內清潔能源扶持政策展開壁壘調查,以維護新能源產業開放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減少美國企業參與中國清潔能源市場的機會;削減從美國的進口;收緊美國服務業進入中國的審查等。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面臨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傳統能源不僅面臨枯竭,且環境污染大、隱形成本高,而包括太陽能、風電、核電、清潔煤等在內的清潔能源是人類未來的出路所在。在這個攸關人類整體利益的發展領域,中國正迎頭趕上。所以,不能讓美國的雙反阻礙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