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區新能源不斷得到發展和推廣,極大緩解了西藏常規能源緊張狀況。目前全區各類太陽能光電設施容量超過30兆瓦,太陽灶達35萬臺,太陽能采暖房、溫室、牛羊暖圈等達25萬平方米,形成年節能13.5萬噸標準煤、價值超一億元人民幣的規模。日前,就我區新能源的應用及發展前景等,記者采訪了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專家洪亮。
就我區太陽能項目建設從研發、試用到推廣的相關情況,洪亮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經過了引進技術、產品示范、推廣應用、研發新產品的發展過程。目前,太陽能產品市場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將會形成一個朝陽產業。我區目前已成為我國太陽能利用率最高、利用面最大、用途最廣的地區,全區每年利用太陽能可以節約能量約13萬噸以上標準煤,節約資金大約在1億元以上。現在,隨著節能產品的不斷更新和節能效應更加明顯,每年節約的能量更高。
就我區如何加大太陽能的應用,洪亮說,首先是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使用,為農牧民群眾日常生活照明及廣播電視提供電能。同時,通過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解決了老百姓越冬供暖問題,有效解決老百姓的燃料緊缺問題。
就我區制約太陽能項目建設的因素,洪亮說,我區太陽能產品生產相關企業存在規模小、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由于部分企業的技術力量缺乏,使企業很難有技術上的突破和更新。從市場供求來說,首先是群眾有需求,但購買力不足,缺少現金;其次,群眾對新能源的認識不夠;再次,相關部門對太陽能產品市場缺乏監督管理,缺乏對太陽能產品市場的檢測和鑒定。政府及科研部門要花大力氣進行科普宣傳,建立相當數量的示范工程,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愿意接受。同時,加大對太陽能產品市場的規范力度,阻斷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爭取讓市場上的大部分產品得到群眾的認同。質監、工商、科技等部門要協調配合,加強對市場流通產品的檢測認定。科研部門要進一步深化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降低太陽能轉化為其他光電產品的成本。
“十二五”期間,自治區將進一步開發太陽能,進行光伏發電的規模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爭取實現同電網并網發電,為電網補充電力。
來源:西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