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市場多年來始終保持量價齊升的大牛市行情。但今年5月以來,風向突變,價格連續下調。目前,各地無煙煤、煉焦煤和長焰煤價格與4月相比,普遍降低50~80元(噸價,下同),有些地區跌幅甚至達100元。煤炭占煤化工企業綜合成本的70%以上,按理,煤炭價格下調后,化工行業的成本會下降,利潤會增加。但事實并非如此。
“煤價松動的確緩解了企業成本壓力,但產品價格的跌幅更大,企業不僅無法通過煤價下跌受益,損失反而更大。”6月25日,陜煤化集團渭化集團副總經理尹潤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他說,6月以來,渭化集團原料煤降價約20元,動力煤價格有松動跡象,但未實質性降價。以目前生產1噸甲醇約需3噸兩煤(原料煤+動力煤)、生產1噸尿素約需1.6噸兩煤計算,煤炭價格的下跌,可降低甲醇成本60元,降低尿素成本32元。但煤價下跌后,失去成本支撐的甲醇和尿素價格下跌更猛。目前,甲醇出廠價勉強維持2150元,較5月高點暴跌450元;尿素價格則較前期高點下跌150元。如果后期這種狀況不能改觀,下半年經營狀況反而不如上半年。
“企業經營狀況已經開始變壞。”陜煤化集團陜焦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坦言。他向記者介紹,自5月以來,煉焦煤價格累計下跌約100元,供應也比較充足。按1.33噸煉焦煤生產1噸焦炭計算,煉焦煤價格的下跌,可降低焦炭成本130余元。在煉焦煤價格下跌的同時,焦炭價格重挫了200多元。雖然陜焦公司通過配方煤等各種辦法降低成本,依然無法消化新增的50多元價差損失。加上焦爐煤氣制甲醇價格由前期的2500元驟降至2100元左右,使得資源綜合利用帶來的收益降低,企業全年扭虧的希望變得愈加渺茫。
大企業未從煤價下跌中受益,小企業的境況如何呢?
“煤價不跌我們還可勉強維持生產,而今我們只有停車檢修了。”陜西省西鄉縣氮肥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華忠無奈地告訴記者。該公司是一家擁有6萬噸/年合成氨、24萬噸/年碳酸氫銨產能的小氮肥企業,也是目前陜西省實際產能最大的碳酸氫銨生產企業。2011年,西鄉公司實現碳銨產量22萬噸,裝置年均負荷率達92%。裝置的安穩長運行和管理的精細化,使得企業噸氨原料煤、動力煤和電力消耗耗分別只有1.3噸、200千克和1300千瓦時,綜合能耗達到行業先進水平。但由于產品附加值低,市場萎縮嚴重,原料煤貨緊價揚,企業多年來只能微利甚至虧損經營。雖然自5月起,無煙塊煤價格累計下跌了60元,供應也不再緊張,但同期碳銨價格下跌了50元。按0.325噸原料煤+0.05噸動力煤生產1噸碳酸氫銨推算,煤價下跌后,碳碳酸氫銨成本相應減少22.5元。這意味著,現在生產1噸碳銨,較煤價下跌前還要損失27.5元,迫使企業不得不從7月開始停車檢修。
地處煤炭腹地的陜煤化集團神木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收才亦向記者透露,榆林地區煤炭價格今年以來總體呈下跌走勢,5月以來煤價下行速度加快。目前,當地煙煤出廠價普遍只有340~360元,較4月下跌80元。但在煤炭價格下跌的同時,蘭炭出廠價格也由此前的900多元大幅下跌至800元以下,重挫150多元,導致眾多蘭炭企業減產停產,行業開工率降至50%左右,已經出現了行業性虧損。
“成本抬高時難以傳導和轉嫁,煤價下跌時利潤遭受更大擠壓,這正是產能過剩和結構性矛盾突出最顯著的特征。破解困局的唯一辦法,就是給煤化工降溫,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步伐,毫不動搖地進行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尤其要嚴格控制新項目上馬。否則,再這樣無序擴張,受損失的不僅僅是企業,而是整個行業乃至國家的利益。”面對記者,化工專家、陜西省工信廳副巡視員胡海峰這樣表示。
來源:中國化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