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煤化工產業掀起了投資熱潮,不過由于缺乏政策引導,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導致目前傳統煤化工的嚴重過剩。業界專家認為,雖然新型煤化工因核心技術有待突破而存在一定風險,但其代表煤化工的未來發展趨勢,未來將受到國家政策的傾斜扶持。
傳統煤化工嚴重過剩
據了解,傳統煤化工主要分為“煤—電石—PVC”、“煤—焦炭”、“煤—合成氨—尿素”3條產業路線。前幾年因為利潤可觀,各地紛紛上馬煤化工項目,帶動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傳統煤化工生產國。
日前,中海油傳出其首個煤化工項目簽約施工消息。消息顯示,中海油下游第一個煤化工項目——中海油華鶴公司3052化肥項目,位于黑龍江鶴崗,該項目以煤為原料,采用GE公司的水煤漿氣化工藝和低壓合成工藝碳酐氣提硝酸銨工藝,年產能為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大顆粒尿素,計劃于2013年10月建成投產。
對此,卓創煤化工分析師李訓軍介紹說,中海油上馬的項目主要是合成氨和尿素,目前合成氨、尿素也處在產能過剩的狀態之下,2011年合成氨產能6800萬噸、尿素7300萬噸。由于產能過剩,目前合成氨及尿素企業議價能力較弱,難以把握定價權。不過如果中海油將尿素的產業鏈延長,繼續深加工,或將走出一條“活路”。
中宇分析師關大利也表示,雖然產能嚴重過剩,但并不代表煤化工已經走到盡頭,只要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穩固長期的合作,延伸產業鏈,增加收益
來源,傳統煤化工市場仍會有一定發展前景。
新型煤化工代表發展方向
傳統煤化工項目污染大,物耗、水耗較高,加上前期盲目上馬,缺乏規劃,造成資源閑置和產能嚴重過剩,因此,近年來以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開始涌現。
由于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相對富煤的現狀決定了煤炭深加工的戰略性地位,而上述新型煤化工產品主要是國家戰略產品或供應存在缺口的產品,因此技術性更高、更受國家政策支持的新型煤化工成為投資熱點。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在建及獲批待建甲醇制烯烴項目10個,總能力540萬噸。其中在建甲醇制烯烴項目7個,總能力為每年430萬噸。同時規劃中的項目能力接近每年1700萬噸,其中石化系統參與建設項目占新擴建總能力的約20%-30%。建設項目地點涵蓋河南、浙江、山西、內蒙、寧夏、貴州、黑龍江、陜西、河北、安徽等省份。
另一熱點項目煤制油也呈現跨越式發展,根據《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煤制油規劃年產分別為150萬噸、1000萬噸和3000萬噸。
新型煤化工產業建設發展過程中,同樣難以避免盲目上馬、重復建設的老路,而且核心技術、市場開發滯后,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導致煤化工裝置大量閑置,如二甲醚年產能已經超過1000萬噸,年平均開工率長期難及三成,盈利困難造成不少煤化工企業破產、倒閉或游離在產業邊緣。
政策頻出規范行業發展
為規范煤化工行業發展,去年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通知規定,在新的核準目錄出臺之前,禁止建設年產50萬噸及以下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年產100萬噸及以下煤制甲醇項目、年產100萬噸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項目、年產100萬噸及以下煤制油項目、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氣項目、年產20萬噸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項目。
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在內蒙古、陜西、山西、云南、貴州、新疆等地選擇煤種適宜、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重點支持大型企業開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升級示范工程建設,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
“煤化工要想有一個較好的發展,未來必須加大政策方面的引導并淘汰落后產能,制定嚴格的準入門檻。”李訓軍表示。
中宇資訊劉明佳也表示,對于新型煤化工行業來說,產品主要是國家戰略產品或供應存在缺口的產品,如果技術上能夠有進一步突破,對于改變我國“多煤、少氣、貧油”的局面將有較大幫助。因此國家后期政策變調有可能,但是應該會重點在新型煤化工項目。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