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航空碳稅一再進行著倒計時,中國抵制態度卻從未改變。日前,有消息稱歐盟一些國家采取了協商的態度,主動找到中國民航進行商談。而實際上,中國也正在為積極尋求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方式來避免爭端進一步升級。
業內人士表示,航空煤油的研制和使用,或將成為破解中歐碳稅爭端的鑰匙。“地溝油”“上天”變航煤目前成本不菲,但對未來國家能源的戰略意義頗深。
從去年開始,歐盟強征航空碳稅的消息就陸續傳來,中歐雙方隔空口水仗不斷。此前,歐盟態度一向強硬,但中國對航空“過路費”的抵制也從未動搖。不過,中國新聞網7月20日報道表示,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局長李家祥透露,針對歐盟強制征收國際航空碳排放費的問題,近期歐盟一些國家采取了協商的態度,主動找到中國民航進行協商。
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此前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時表示,歐盟之所以積極推進碳稅的實施,最主要原因是節能減排的最先進最核心技術掌握在歐洲。因此,破解歐盟強制征收碳稅的最佳方法不是一味抵制,而是爭取掌握擁有自主產權的低碳技術。
在眾多減排新技術中,目前最受關注的當屬生物制造航空煤油的制造和使用。荷蘭航空公司“地溝油”上天的消息引發國內思考:困擾百姓多時的“地溝油”其實可以變廢為寶。
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分公司黨委書記陳堅說,生物航煤的成分和普通航煤并沒有區別,只是通過技術手段,將藻類、廚余廢油等生物材料,轉化成煤油。廈門大學教授林柏強之前接受中新網能源頻道采訪時曾表示,“地溝油”變航煤目前并不存在技術困難,瓶頸在于“地溝油”變航煤的成本過高。
有統計數據顯示,“地溝油”變航煤的成本是普通航煤的2-3倍。林伯強分析稱,由于目前地溝油制航空煤油的成本過高,之前傳出荷蘭一航空公司來中國收購地溝油的行為不排除是航企推廣炒作的可能。
不過,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相較于目前國內研制生物航煤的戰略意義更高。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了煤制油、玉米制乙醇等技術,但由于煤制油需要大量的水,為了保護我國并不豐富的水資源,便沒有大力推廣煤制油技術,玉米制乙醇是同樣的道理。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為56%左右,掌握了這些可以制造石油的儲備技術,就可在國際油價飆升到不可控制的階段時,我國能源不會受制于人。
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到,今年2月28日,由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1號生物航煤已經獲得中國民航局的適航審定受理。如果成功通過審定,生物航煤將有望進入商業飛行。
不過,陳堅表示,目前鎮海煉化也遇到了和其他生物能源企業同樣的窘境——原材料來源匱乏,尤其以“地溝油”為甚。陳堅說,一旦中石化的生物航煤通過民航局的適航審定,未來投入商業生產,對生物原材料的需求將特別大。破解原材料來源匱乏的窘境,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全社會的積極配合。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