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上萬億煤化工項目審批有望提速的同時,其作為高耗水行業即將造成的環境壓力也隨之而來。
“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需求與其所在地水資源分布情況極其不協調,萬億待批煤化工項目大多布局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區,這將進一步引發這些地區嚴重的水資源危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水循環與水文程研究室主任宋獻方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赴內蒙古鄂爾多斯調研煤化工產業得知,由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200萬噸間接煤制油項目,有望近期獲得有關部門批準。此外,神華寧煤百萬噸間接煤制油項目,新蒙能源、國電蒙能和中海油新能源三家各年產4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也已上報國家發改委……為扭轉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有望獲批。粗略估算,目前已納入投資規劃的煤制油與煤制氣項目投資規模就達9000億元,如果再算上煤制甲醇等其他煤化工項目,未來規劃內的煤化工項目投資已經突破萬億元。
但與此同時,這些待批項目的高耗水問題也開始顯現。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透露,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1噸煤化工產品所需的水耗基本不可能低于5噸。記者綜合行業平均耗水水平了解到,目前生產一噸煤制油的耗水量約為9噸,煤制烯烴約為20噸,煤制二甲醚約為12噸,煤制天然氣(甲烷)耗水量約為6噸,煤制乙二醇約為9噸。由此看來,煤化工的高耗水已經成為最大隱憂和軟肋。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對記者表示,水資源的確已經限制到煤化工項目的發展,目前公司的水源來自一百多公里以外,而如果要擴產就必須要考慮新的水源問題。
記者采訪多個待批煤化工項目發現,其工業用水的來源紛紛指向了黃河水。“分布在內蒙古、寧夏、新疆、山西、陜西等地區的大型煤化工項目耗水量極大,據我們研究統計"十一五"期間32個在建或投產煤化工重大項目及"十二五"15個新建重大項目的年需水量合計11.1億噸,折算為每天304萬噸,約等于北京市2012年度全市中心城區的日供水能力。”宋獻方說。他表示,“十二五”期間,分布在黃河流域附近的煤電基地大量使用黃河及其支流水資源,有可能提高黃河斷流風險,對居民飲水造成威脅,并可能進一步擠占生態用水,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記者從水利部門了解到,每年國家分配給黃河沿岸各省市自治區的水量指標是有限的,各地可以采取水權置換的方法,解決煤化工待批項目用水指標。所謂水權置換,就是工業企業為了取得用水指標,投資在國家黃河水利委員會確定的某一灌區內,實施農田節水改造工程,將該灌區節約下的用水指標置換到工業項目上。
但記者在采訪時卻發現,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每年分配給煤化工項目所在省市自治區的黃河水指標之外,煤化工項目偷取黃河水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宋獻方表示,目前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只能從各省流域地表水的取用方面對項目用水進行約束和規劃,但對于一些工業項目在黃河兩岸打井取地下水的做法,卻無法進行有效監管。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