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開年,水泥行業走到五年以來的拐點處,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標準”正在醞釀出臺。
環保部人士透露,具體“施壓”的是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將從現行的800毫克/標準立方米收緊到300毫克或400毫克。
在當前水泥產業面臨市場需求疲軟,大部分企業出現虧損的情況下,即將出臺的環保標準無疑是為水泥行業又套上了“環保緊箍咒”。業內人士擔心,“依據這一標準,國內幾乎沒有排放合格的水泥企業。”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金箍下,臺泥(重慶)水泥有限公司卻一次性投入1850萬元,大刀闊斧地實施降氮脫硝技術工程,成為重慶地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說起實施脫硝的初衷,臺泥(重慶)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重慶水泥)總經理安新國用一句話概括,“環保是責任而不是成本”。
史上最嚴環保標準
“水泥業史上最嚴厲環保標準”即將出臺的消息,源于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在安徽海螺集團調研時稱,現在火電廠氮氧化物排放標準為100毫克/標準立方米,而新型干法水泥窯的氮氧化物排放普遍在800毫克/標準立方米左右,“環境保護部正在研究的排放標準將會很嚴格。”
與鉛蓄電池、電鍍等行業因為突發污染事件而受到環保部門施壓不同,這次水泥行業的“緊箍咒”源于其氮氧化物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對我國實現“十二五”污染減排指標造成壓力。
張力軍表示,“十二五”時期,水泥行業是減排氮氧化物的重點行業,全國每年新增水泥產量占世界新增產量80%以上,今年水泥產量將突破20億噸,其氮氧化物排放量已達到了一個駭人聽聞的地步,成為僅次于火電之后的第二大行業。
氮氧化物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增的減排指標之一,目標是5年內降低10%。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近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時透露,今年前三季度,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7.2%。近來一直被民眾關注的PM2.5,其10%為氮氧化物氧化為硝酸根所貢獻。氮氧化物對人體有危害,也是造成區域酸雨、生成臭氧的重要原因。
從《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中也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治理氮氧化物排放的決心。規劃明確規定,加強水泥、石油石化、煤化工等行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石油石化、有色、建材等行業的工業窯爐要進行脫硫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窯要進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新建水泥生產線要安裝效率不低于60%的脫硝設施。
此外,規劃還設定了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截止2015年末,力爭水泥企業戶數比2010年減少1/3。目前,全國水泥企業數量高達3000多家,這意味著屆時將有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將面臨淘汰。毋庸置疑,提高氮氧化物排放標準也將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
張力軍也強調,環保部已經與各省簽訂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責任書,如果未完成減排任務,將實行集團環評限批。也就是說,假如一企業集團下屬水泥廠此項標準不達標,整個企業集團都將面臨環評限批。
“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施行新標準,就相當于所有汽車的排氣管都要換新的。”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說,新標準堪稱是水泥行業歷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標準,對水泥行業產業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
孔祥忠透露,即便是按照每標準立方米400毫克的標準,包括行業的龍頭企業像海螺水泥、華新水泥、中建材集、中材集團在內,國內基本上沒有排放合格的水泥企業。
水泥行業雙重緊箍
“最嚴環保標準”醞釀的同時,水泥行業還頭頂著市場需求疲軟、水泥大幅減產、大部分企業虧損的“市場緊箍”,不免讓大家質疑,難道我國水泥行業走進了“寒冷的冬天”?
投資作為決定水泥需求量的重要指標,全社會固定投資的走勢就決定了水泥需求的走勢。然而,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自去年初開始,全國城鎮月度固定投資雖然保持著較快增速,但實際上月度投資增幅在不斷下滑。尤其是接近年底的時候,固定投資增速從35%下降到了5%左右。而今年前四個月,雖然固定投資額增幅再次爬升到了20%左右的位置,但仍是在逐月小幅下滑,而且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降低了不少。
自去年開始,中央政府要求固定投資的投向要轉變方向,側重于保民生,使得很多資金的投向都不再是基建和地產等方向,最終導致了水泥需求的下滑。
與之相應的,是水泥產量的不斷下滑。今年一季度,遼寧省累計水泥產量455.65萬噸,同比減產19.3%;浙江省水泥累計產量1968.1萬噸,同比減產14.2%;河北水泥累計產量2155.2萬噸,同比減產9.7%……種種跡象表明,水泥需求疲軟正在侵蝕整個市場。
目前我國的水泥企業營運狀況,甚是凄涼。從披露的上市公司來看,一季度鮮有盈利的,翼東水泥一季度更是預虧2.5億元,天山股份預虧1.33億元、四川雙馬預虧3000萬元至3500萬元,亞洲水泥也發出大幅預虧的警告。作為中國水泥行業排頭兵的海螺水泥也沒能幸免于難,一季度利潤比下滑,并且利潤來源大部分為政府的財政補貼。
總的來說,受限于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調控等諸多因素制約,無論是整個水泥行業還是單個水泥企業,都處于一個相當不景氣的時期。降氮脫硝政策推行,對目前的水泥企業而言可謂是禍不單行。
“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到今天,又來到了一個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首要任務。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環保部對氮氧化物排放已有要求,但是沒有量化。一些水泥企業也在零星上馬一些氮氧化物減排項目,只是在整個行業里并沒有推廣開來。
截止目前,全國的水泥企業,除湖南湘潭,四川成都有兩家實施煙氣脫硝的水泥企業外,幾乎沒有任何水泥企業開展了降氮脫硝控制工作。
陳柏林總結,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減排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對企業來說,減少氮氧化物排放僅僅是一項減排項目,沒有節能效益,只有成本增長。“氮氧化物減排僅設備至少有幾百、上千萬元的投入,此外還有運營投入,這對企業而言,都是不愿意接受的。”企業無利可圖,面對的都是成本投入,僅憑借企業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是缺乏力量的。
然而,臺泥重慶水泥卻憑著這一份社會責任感,將降氮脫硝進行到底,成為重慶地區第一家完成降氮脫硝控制的水泥企業。
“可以說,我們是重慶地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安新國感嘆,在目前企業成本盈虧平衡的嚴峻形勢下,硬著頭皮實施脫硝技術工程,難度確實很大。除去技術工程的一次性投入,工程運行中還有連續性的投入,目前估算單是日常的運行每噸水泥的成本都會增加3.5—5元的成本。“水泥的成本增加了,但水泥的價格沒辦法抬高。”安新國說:“實施脫硝,唯一的好處就是環保效益。”
“最嚴厲環保標準”提出之初,就有水泥研究設計院相關人士進行了初步估算:新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修訂后,加上水泥脫硝設備投入,每噸水泥成本將增加20元-40元。以去年水泥產量計算,全行業將增加成本400多億元。
孔祥忠也表示,“按照前3年的行業平均利潤計算,這一新標準將吃掉全年利潤的50%”。
降氮排放60%以上
“現今的水泥企業,不能光圖經濟效益,更多的,應該肩負起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安新國說,正是因為臺泥重慶水泥對社會、對環保的認真負責,2011年6月重慶市環保局在全市水泥企業中選出四家龍頭企業進行脫硝技術示范時,臺泥重慶水泥就位列其中。
2011年11月,臺泥重慶水泥經過5個月的醞釀,率先在重慶市水泥企業中實施脫硝技術工程。項目總投資1850萬元,采用空氣分級燃燒技術和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雙線運作,力爭將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60%以上。
“雙線運作,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在臺泥重慶水泥生產車間,脫硝技術工程調試組副組長唐新宇告訴記者,空氣分級燃燒技術是把供給燃燒區的空氣量減少到全部燃燒所需用空氣量的70%左右,從而降低燃燒區的氧濃度,形成燃燒區“負氧狀態”,降低燃燒區的溫度水平的同時,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作為有效的分解因子,可以分解部分由回轉窯高溫煅燒形成的氮氧化物,形成氮氣和二氧化碳排出。”唐新宇稱,空氣分級燃燒技術抑制氮氧化物的效果明顯,可以降低約10%的氮氧化物排放量。
“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的效果更加明顯,可以降低60%左右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在歐美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唐新宇介紹,回轉窯溫煅燒形成的氮氧化物經空氣分級燃燒技術處理后,由爐膛向外排出。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就是在爐膛的適當溫度窗口設置多個分解劑噴入點,大量的氨水經過稀釋之后,從噴入點攝入爐膛,對氮氧化物進行快速分解,最終形成氮氣和氧氣排出。
在臺泥重慶水泥的生產車間內,記者看見四個大型鋼罐整齊排列,臺泥重慶水泥熟料分廠副廠長李海福告訴記者,罐里是滿滿的氨水,總共有400噸左右,可以維持脫硝技術工程運行一周。
“6月12日,整個工程經過全面測試,成績非常喜人。”唐新宇難掩內心的激動,他告訴記者,脫硝技術工程已將整個車間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從原來的800毫克每標準立方降至280毫克每標準立方,整整降低了65%。“按照這樣的運行情況,6月底工程就可以正式投入運行。”
走出生產車間,環顧臺泥重慶水泥占地800多畝的廠區,不難發現其與別的水泥企業存在很多不同。身在這里,可以見到其他水泥企業難有的青山綠樹,聽到喧鬧都市難得的俐鳥啼鳴,不時還能聞到花的芬香。
“在臺泥,每一個員工都把廠區當自己的家,用心打造園林廠區。”該企業環保主管陳靈告訴記者,目前臺泥重慶水泥整個廠區已經投入200多萬元進行綠化建設,僅果樹就種植了5000多棵。除了收獲綠色水果,大家還保持廠區山坡原貌,種植了很多當季蔬菜,“吃著自己種出來的新鮮蔬菜員工心里都高興”!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