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盛煤業不是正在停產整頓過程中嗎?在整頓過程中發生礦難導致20多人死亡,監管單位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經過停產整頓的礦井若再發生礦難,責任由誰承擔?是不是存在停產整頓不到位之嫌?”9月26日,坊間輿論對白銀屈盛煤業有限公司“925”重大事故再度表示關注。
當日,甘肅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存在重大隱患的和年產30萬噸以下的煤礦,堅決停產整頓。
此前,9月25日,甘肅白銀屈盛煤業有限公司發生升井鋼絲繩斷裂事故,共造成20名礦工遇難。事故發生后,5名責任人被刑拘。
該事故之所以引發輿論關注,正在于這家礦井是在“停產整頓”期間發生重大事故,而新的“停產整頓”靠什么從根本上杜絕新的礦難?
“停產整頓的通知書”難遏礦難發生
發生事故的白銀市屈盛煤業公司,位于平川區共和鎮。據白銀市政府介紹,該礦屬民營股份制煤礦,設計生產能力年產9萬噸,2004年4月投產,為低瓦斯礦井。事發時,該礦“五證一照”齊全,但處于停產整頓期間。
今年5月17日,因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白銀市安監局給屈盛煤礦下達了停產整頓的通知書。此后,白銀市平川區安監局又先后三次對屈盛煤業公司進行了安全檢查,發現該礦存在8處隱患并已發出維修整頓通知。按照規定,停產整頓期間不允許生產作業。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停產整頓的通知書”并沒有遏制礦難發生。屈盛煤業留下了一組血淋淋的數字:20人遇難,14人受傷,其中3人重傷。
9月25日0時25分,屈盛煤業的34名工人交班后乘牽引人車正在升井,當人車爬升至副井筒距井口80余米時,牽引車的鋼絲繩突然斷裂,人車急速滑墜至距地面約500多米處側翻。
記者了解到,此次斷裂的鋼絲繩是7月29日才更換的新鋼絲繩,而該繩索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磨損,可見在事故發生前使用頻繁。
據當地村民反映,近幾個月來,在接到“停產整頓”通知書后,屈盛煤業白天停產、夜間“上班”。當地媒體追問:屈盛煤礦夜間“上班”在當地并非秘密,監管部門在長達近4個月的時間里,是視而不見,還是另有隱情?
“停產整頓”應急還是治本?
據甘肅煤礦安全監察局介紹,今年以來該局始終保持著“打非治違”專項行動的高壓態勢。截至8月底,共組建聯合執法檢查組68個,檢查市(縣)46個,檢查煤炭企業202個,查處非法生產礦井2處,下達執法文書438份,責令停產整頓礦井38處,暫扣各類證照6個。屈盛煤業便是被責令停產整頓的礦井之一。
據悉,甘肅省目前共有各類煤礦273處,而在兩年前全省共有煤礦351個,其中八成以上為年產30萬噸的小煤礦。從2010年起,甘肅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下決心給煤礦數量“瘦身”,關閉部分產能低下、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將全省年生產能力在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總數控制在200個左右。
小煤礦的總數大幅“瘦身”,“停產整頓”的通知書頻頻下發,但是最終仍沒有阻止礦難發生。
9月26日,甘肅省政府下發了“禁令”: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存在重大隱患的和年產30萬噸以下的煤礦,堅決停產整頓。
此舉被認為是近年來該省在“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方面做出的最為嚴厲的決定。省委常委、副省長虞海燕在全省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上曾反思道:我省安全生產工作還存在明顯漏洞,安全生產責任制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安全生產“打非治違”專項行動還很不徹底,安全生產隱患整治和事故預防工作還不到位。
然而,全面停產整頓的“禁令”卻不可避免地面臨挑戰。進入10月底,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將進入冬季采暖期,屆時各地的煤炭需求將大幅上升,在這種形勢下“禁令”究竟能持續多久?
另一方面,在“停產整頓”期間,白銀屈盛煤業仍能“偷開偷采”長達數月,這表明在“禁令”之下一些地方仍有監管漏洞。
“停產整頓”不是應急之策,而應該成為治本之道,更不能讓“停產整頓”成為礦難隱患企業的暫避風頭的“避風港”。借助“停產整頓”的時機全面根治該礦井的安全隱患,徹底杜絕礦難發生,是輿論的一致呼聲。
媒體評論員喬子鯤認為:停產整頓是檢視安全、提升安全的制度性機會,是實現安全生產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如果連這樣的機會都抓不住,靠什么遏制“帶血的煤炭”?
“監管不力也要問責!”記者注意到在這次“925”重大事故的調查組中,甘肅省監察廳和省檢察院的身影尤其引人關注。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因監管和主體責任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造成安全事故的,要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