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礦采空區占總面積1/8煤炭工業告別小煤窯
堅持延伸煤炭產業鏈條和培育新興產業并舉,大力發展煤電鋁、煤焦化、煤物流、煤機械、煤洗選、煤環保、煤安全、煤建材等關聯產業,相繼布局和建設了一批煤基多聯產項目、先進裝備制造等標志性項目和循環經濟園區,積極推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以及旅游文化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一大批非煤項目落地生根,新興產業占比率有新提高,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大幅提升,太原年產2200萬臺蘋果手機生產線投產,晉中吉利年產1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加快推進,長治成功集團年產3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太原長安重汽煤層氣汽車、大運重卡、陜汽大同新能源專用車項目進展順利。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壯大,晉城富士康科技工業園項目、孝義樂百利特LED項目以及太原、陽泉、長治三個云計算中心項目進展順利。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山西國際陸港園區致力于建設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商貿物流中心,太原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準建設的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煤炭現貨交易正式啟動。
以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建設為抓手,全省上下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產業轉型、企業發展、園區建設、項目落地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同時,在資金融通、財稅優惠、用地保障和項目審批等體制機制創新上實現了重點突破,邁出了資源型地區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一步。
近幾年,山西不僅產業轉型成績斐然,經濟發展、民生工作也邁上新的臺階。作為中部欠發達省份,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多措并舉,全力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10、2011年全省經濟增速分別達到13.9%、13%,今年上半年達到10.1%。同時,堅持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和增強發展后勁的重要舉措,持續加大對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近三年累計完成投資1.9萬億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通車總里程即將突破5000公里,一大批轉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實現了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的有機統一。
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山西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統籌推進社會建設的基礎上,在生態建設、農村民生改善、安全生產等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面實施重點區域、重點流域的生態治理修復,每年營造林近500萬畝、森林覆蓋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極大改善了全省的生態環境;投資600億元,先后實施了村通水泥路、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村衛生室、安全飲水、村通廣播電視和農村街巷硬化、便民連鎖商店、文化體育場所、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農村“十個全覆蓋”工程,農村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安全生產形勢顯著好轉。2009年以來,全省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累計減少1970人,
3年多沒有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2008年的0.47下降到2011年的0.085,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安全環境。
多元發展,山西轉型跨越的核心支撐
山西轉型發展已經探索了多年,也積累了寶貴經驗,但以煤為煤、以煤為主、以煤為惑的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資源詛咒”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山西轉型發展離不開煤,潛力和希望都在煤。煤的轉型是山西最具艱巨性、決定性、革命性和標志性的轉變,是擺脫低水平、不全面、不可持續的通衢大道。山西省委、省政府重新審視煤、立足用好煤,大力推動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以煤為基,就是要鞏固煤、提升煤、延伸煤、超越煤,提高煤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安全化水平,更好地為國家提供能源服務;以煤興產,就是要依托煤炭、煤層氣等資源,做強做大做活煤相關產業;以煤興業,就是要利用煤炭積累的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商貿物流、現代農業、旅游文化等產業,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多元發展,就是要做好地下地上、煤與非煤兩篇文章,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合理化、高級化,形成多元支撐局面,實現由單一煤電“基地”向立體能源“中心”的轉變,實現由煤炭大省向以煤為基的現代產業大省的跨越。具體實施中,就是要圍繞傳統產業實行循環化,實現高碳產業低碳發展;圍繞煤炭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把太原打造成為世界煤機基地;圍繞煤炭運銷形成的巨大運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早日建成中西部物流大省;圍繞煤焦冶電等高耗能產業的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環境壓力向發展動力的轉變;圍繞能源資源優勢做大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把一個優勢變成兩個乃至多個優勢;圍繞煤炭及關聯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圍繞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步伐,培育新的經濟支撐點;圍繞民間資本與先進技術合作嫁接,加快發展現代高端產業;圍繞農業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以煤為基、多元發展深度體現了山西特色,是轉型路徑模式的創新和突破,同時也能夠在全國發展一盤棋中,更好地發揮山西能源基地的作用。
“四化”聯動,山西轉型跨越的主體內容
加快轉型跨越是山西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是轉型跨越發展的主戰場。
“四化”戰略實施兩年多來,提升了山西的發展層次和質量,改變了山西的發展動力和面貌,使轉型成為山西發展的主旋律。應對危機沖擊的實踐再次表明,轉型動作早、轉型力度大、結構升級快的企業和地區,應對危機的回旋余地要大得多,抗風險能力要強得多,往往能收到“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走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困境。
“四化”是轉型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直至步入產業行業耦合循環轉、“兩型”社會引領持續轉、“化化相連”系統轉的必然要求。“四化”的互促互動、融通融合,體現了加快發展與轉型優化的有機統一、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有機統一、經濟建設與民生福祉的有機統一。山西省今年上半年有1206個產業結構調整類項目落地,投資額達4765.7億元,不僅繼續為經濟結構的優化添柴加薪,而且有效化解和分散了經濟下行壓力,成為促進增長的中堅力量。山西堅定轉型不動搖,堅持用全面聯動、整體推動、一體促動的理念來謀劃轉型、對接轉型、延伸轉型,進而始終找準抓住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和落筆處,始終掌握在轉型中推動科學發展的主動權。根本在工業新型化,就是要持之以恒地推動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在鞏固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并重組成果的同時,大力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焦爐煤氣制甲醇制烯烴、精細煤化工、化學制品、煤矸石和粉煤灰綜合利用等產業,大力發展與煤炭生產相關的環保產業、裝備制造業、信息業、物流業、金融業等;
堅定不移走循環發展的路子,把循環作為一個基本路徑、一種生產業態、一種經濟方式,實現清潔、低碳、綠色發展;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促進兩化的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和產業衍生,加速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基礎在農業現代化,就是要把農業轉型作為整體轉型的根基,著力加快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實現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結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著力推進縣域工業化,做大做強縣域經濟;著力統籌城鄉、一體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潛力在市域城鎮化,就是要把城鎮化作為現代化的戰略支點,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載體,作為保增長擴內需的最大潛力,全力推進“一核一圈三群”(“一核”即太原市區;“一圈”即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的都市圈;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為核心的晉北中部城鎮群;以長治、晉城為核心的晉東南中部城鎮群;以臨汾、運城為核心的晉南城鎮群),實施大縣城戰略和百鎮建設工程,把城鎮化的集聚、輻射、引領和帶動效應充分發揮出來,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城鎮化發展路子;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在城鎮就業,優化消費結構,提升消費質量;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帶動城鎮經濟社會結構調整。持續在城鄉生態化,就是要發展生態文明,改善人居環境,努力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
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力求植綠與興水同步、生態與旅游文化同步、開發與保護同步、治污與節能同步;真正把環境作為生產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設具有山西特點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優美的環境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源頭帶動和持續支撐,轉化為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
科學持續,轉型跨越不懈追求
山西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提出明確要求:
要有會行會試的理念、敢行敢試的勇氣、善行善試的擔當、能行能試的膽略、快行快試的速度,從每個單位做起,從具體項目開始,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有效作為,將先行先試全面落實到轉型綜改區建設上,實現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轉變、粗放高耗增長向集約綠色發展轉變、煤電基地向綜合能源基地和現代產業基地轉變、資源大省向經濟文化強省轉變、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爭取轉型發展的新成效、強省富民的新業績。
地方領導,敢為人先開創轉型跨越新局面
山西轉型跨越帶來的深刻變化,除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決策和有力領導外,地方政府積極主動響應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決策,主動融入到轉型跨越的偉大實踐中去,敢為人先、具備超前的危機意識和強力的開拓進取精神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長治市委書記田喜榮說,“要以‘非禁即入’的膽略和勇氣大膽探索、先行先試,著力破解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制約,努力為加快發展掃平障礙、趟出新路;要在干中試、在試中干、干中總結,一味觀望猶疑,將會貽誤發展良機。
長治要緊緊抓住中央賦予我省先行先試的這把尚方寶劍,勇于攻堅克難,大膽尋求突破,敢趟改革的‘深水區’,敢闖發展的‘無人區’,敢破經驗的‘權威區’,闖出一條超常規、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路,努力成為全省轉型跨越發展的‘試驗田’、擴大開放的‘橋頭堡’。長治必將成為山西省經濟的爆發點。”
從制度保障到科技支撐,從金融創新到投資拉動,從民生保障到創造百姓更加美好生活——面對山西轉型跨越的這場“大考”,長治,一次又一次的率先突破,交出了獨具“長治特色”的精彩答卷。
晉城是山西東南部的門戶城市,素有資源之富、交通之便、氣候之宜、人文之名四大優勢。做慣了“煤文章”的晉城人,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轉”和“跨”的“好文章”呢?晉中市委書記張九萍說:今年以來,晉城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
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總基調,抓住“項目落地年”這個重點,積極推進主導產業集群化、園區化、循環化是晉城推動轉型跨越最強勁的三大引擎。按照“建設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的發展思路,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勇于實踐,積極對接大上海,融入中原經濟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機械裝備制造、商貿旅游等非資源型產業,堅持打造現代煤化工、煤層氣、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等四大產業六大工業園區,全力構建以煤為基、多業并舉的產業新體系,取得顯著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轉產的新路子,各項工作繼續排在全省前列。
晉中作為全省“一核一圈三群”的核心區,區位重要、責任重大,優勢獨特、機遇難得。晉中市委書記張璞說要與太原聯手迅速啟動科技創新城建設,實質性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要堅持“一個規劃統籌、一個標準建設”,主動融入,錯位發展,借助“投資晉中就是投資太原”的廣告效應,加強與太原的聯系、聯合、聯動,推動路通、信息通、人流通,把晉中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抓住綜改機遇,主動“先行先試”,精心打造“108發展廊帶”和全省資本市場示范區。
作為以煤炭能源經濟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提出“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和“三名一強”
奮斗目標。在古城文化復興,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通過引進中海油、中國化工、國藥、富士康等大企業大集團戰略性合作伙伴,
實現資源整合和要素重組,帶動了全市經濟發展;通過加快七大工業園區建設,已形成產業集聚、項目集群的規模化、特色化發展格局。跳起來,用盡全力,一定可以摘到“桃”!也一定能夠在全省轉型跨越發展主戰場做出我們新的更大的貢獻!努力開創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實現由傳統的煤炭能源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轉變、由傳統文化資源大市向歷史文化名城轉變、由傳統的老工業城市向生態工業強市轉變、由傳統商貿集散地向現代物流中心城市轉變。
資源型城市實現轉型跨越發展,依托資源優勢是基本前提,依托而不依賴資源是基本立足點。朔州市委書記王茂設提出了“三個轉變”的經濟結構調整思路:一是由“一”向“多”轉變。改變“一煤獨大”的局面,逐步形成多元支柱產業競相發展的經濟格局。
二是由“粗”向“細”轉變。堅持以煤為基,發展煤、延伸煤、超越煤,延長產業鏈,把煤炭產業在做強做大的同時做精做細,提高煤炭產品的附加值。在穩定生產優質動力煤的同時,本著“多聯產、全循環、抓高端”的原則,重點構建煤電化、煤化工兩大產業體系,發展并做大做強以煤為龍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三是由“舊”向“新”轉變。發揮后發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工業,實現從傳統產業結構向新興產業結構提升。根據這一思路,朔州市今后5年將重點打造“五大新基地”:全國重要的優質動力煤基地、保障首都用電安全的新能源和潔凈能源電力基地、全國農區最具特色的生態畜牧基地和邊塞文化旅游基地、全國有影響的新興陶瓷基地、循環經濟基地,形成多元支柱產業發展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實現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四位一體、一同推進”。
能否盡快實現轉型發展,攸關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前途命運。孝義市委書記張旭光說:從本世紀初開始,孝義市就對煤焦企業進行關閉、整合、重組、改造和提升。一是堅決取締“小、散、土”煉焦企業,建設現代化焦化基地。二是整合提升煤炭企業,提高煤炭企業的技術水平、開采效率和經濟效益。在徹底關閉規模小、技術低、產能小的煤礦基礎上,2009年以來引進汾西礦業集團、山西煤炭運銷集團等資源重組主體,推進現有礦井機械化升級改造和安全技術改造,建設全省一流的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三是以實施循環經濟項目為切入點,以高科技改造嫁接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新型化、集團化、規模化、高效化,進一步提高煤焦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循環經濟園區的建成和投產,使傳統產業獲得新的生機,使資源優勢真正變為經濟優勢,為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來源:財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