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跟著現行穩增長政策放慢步伐,依靠先進的技術和完備的管理模式來整頓水泥市場,世界領先或指日可待。
拒絕限產停窯,破局的結局無可避免
業內專家把“去庫存”形象地比喻為“吃止痛片”。所謂“去庫存”,即是通過停窯限產來控制短期的產能釋放。當一個區域只有幾家水泥企業時,各企業之間利益分配相對容易,自然會因為行業整體性利益產生默契。但當一個區域內有幾十家水泥企業時,企業實力強弱有別,這種默契就相當脆弱,有的企業必然會拒絕限產停窯,破局的結局無可避免。
歷史的教訓多次證明,在產能過剩時代,行業漲價像聚沙成塔,歷經艱難,降價如洪水沖沙,瞬間完成。當危機來臨時,規模越大受到的沖擊反而會越大。在未來10-20年里,誰也無法保證水泥行業在保持20億噸需求量的基礎上,依然能夠維持每2%-3%的增長,更何況還在不斷發生不理智的擴大產能行為。所以,單純依靠停窯限產“去庫存”,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吃止痛片”式的短期權宜之計。
越大越代表“先進技術”,其實質是貪大求洋
淘汰“落后”產能不能簡單地以生產線的“新”、“舊”來劃界。上世紀80-90年代的新型干法生產線已經運轉20-30年,如果沒有進行技術升級、節能和環保改造,淘汰還情有可原。但淘汰21世紀,甚至2005年、2006年新建投產的生產線則令人思考了。這些新投產的生產線批復時也是代表先進的新型干法技術,如果因為其市場定位、技術配套等不合理,現在沒幾年就要淘汰,那么我們有理由質疑當時批復這些生產線的合理性,這種不合理地新建導致的淘汰其實質是去國家GDP財富的做法。從技術的角度來講,萬噸線并不是技術性革命,單線產能的大小也并不是決定工廠“優”和“劣”的關鍵,其核心在于企業的管理水平。
當前,行業內部分企業打著“優勝劣汰”的旗號鼓吹越大越代表先進技術的概念,其實質是貪大求洋,其目的是擴大產能。華新在產能擴張上或許保守,但更負責任。公司至今還擱置2007年的建線批文,而更多地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集中在節能減排效果的提升。所以,淘汰“落后”,不完全在于生產線的“新和舊”,更不在于生產線的“大和小”,關鍵在于生產線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淘汰“落后”不能增量淘汰。
受賺錢效應所誘發,難以遏制強烈的利益驅動
38號文這劑“猛藥”,不但沒有遏制住產能迅速擴張的勢頭,反而出現了與政策制定者初衷大相徑庭的結果。其中,水泥行業近10年來的賺錢效應所誘發的難以遏制的強烈利益驅動,是新增產能不斷擴張的最主要原因。
早在150多年前,卡爾?馬克思就驚奇發現并經典地強調:“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間,除2005年以外,全國水泥行業利潤9年都在大幅度增長,從2002年的46億元增長到2011年創紀錄的1020億元,年平均利潤增長率達到41%,近兩年不少大型水泥(集團)每噸水泥能凈賺百元以上。除2005年和2006年毛利率在13%~14%外,其余年份多在16%~19%。而同樣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近年來利潤大幅度下滑,2011年利潤率僅2.42%,多數企業虧損。這就不難理解,在一年高過一年抑制產能過剩的呼聲中,在一次比一次嚴厲的抑制產能過剩的政策下,全國各地水泥投資熱為何持續高燒不退了。
來源:建筑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