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貴州六盤水市盤南煤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響水煤礦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初步統計已造成22人死亡。而這并非個案。
近年來,各種煤礦瓦斯爆炸事故頻頻發生,帶來的損失讓人痛心不已。如何在煤礦開采中防治瓦斯災害,一直是各部門關注的焦點。
近日,在京舉行的以“深部煤礦瓦斯災害與煤層氣開發重大基礎問題”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來自基礎地質、煤炭開采、油氣資源、生產安全等領域的研究人員,站在科學的角度再次呼吁:推進深部煤層氣高效開發,進一步將瓦斯“雙刃劍”變害為寶。
瓦斯災害形勢嚴峻
我國是世界上瓦斯災害最嚴重的國家。有研究表明,自建國以來,全國煤礦發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惡性事故22起,其中瓦斯事故20起,造成3057人死亡。
近幾年,我國瓦斯防治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事故和死亡人數逐年下降。《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即每生產100萬噸煤炭死亡的人數比例)為0.564,比前一年下降24.7%。
即便如此,各種煤礦事故依舊多發,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瓦斯突出危害最大。發生瓦斯突出時,粉末和碎塊狀的煤從巖層中急劇噴射,并伴隨有大量瓦斯氣體。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聶百勝曾多次親臨瓦斯突出事故處理現場。2007年,貴州某煤礦發生瓦斯突出后,聶百勝作為事故調查小組成員趕到現場。
“突出點附近巷道基本被全部填滿,稍遠的巷道中也覆蓋了大量的煤,有些粉煤甚至被突出風流帶到了400米以外。”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還有些工作人員來不及逃生,被就地埋進煤巖。”
此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也指出,隨著煤炭開采深部的增加,我國防治瓦斯災害也面臨嚴峻形勢。
將煤層氣高效而經濟地“拿”出來
瓦斯又稱煤層氣,也是一種天然氣資源。從煤層氣賦存狀況上看,原國有重點煤礦中,超過50%為高瓦斯突出礦井。
此次會議上,專家們表示,主動將煤層氣高效而經濟地“拿”出來,既能防治煤礦瓦斯災害又能開采利用煤層氣資源,可獲得“雙贏”。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還提出了“煤氣共采”戰略。
其實,1996年頒布的《煤炭法》便首次從國家法規層面鼓勵煤礦企業綜合開發利用煤層氣、煤矸石等。不過,當時煤層氣還被定位為“采煤副產品”。
“煤層氣與煤在同一地質體中共存,部分煤礦也伴隨煤層氣開采,這便是‘煤氣共采’。”袁亮認為,這是我國某些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區煤層氣開采發展的必然趨勢。
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侯泉林所在團隊則發現,煤礦瓦斯突出幾乎都發生在一種被稱為“剪切帶”的地質環境中。
他認為,如果能從地層特點入手,就有可能為煤層氣開采開辟一條新的思路。“將瓦斯突出機理問題研究清楚,可能為煤層氣安全開采、瓦斯突出防治同時提供有效依據。”
推進深部煤層氣開發
我國深部煤層氣資源量遠遠大于淺部,1000米以下的煤層氣資源量占煤層氣總資源量的61%。
會議執行主席、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建光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深部煤層氣資源合理開發,對促進我國煤層氣產業發展、保證煤礦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與淺部煤層不同,深部煤層具有高地層壓力、高地溫和低滲透性等特點,加之我國煤層氣儲層地質條件復雜,因此地面開采存在較大難度。
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琚宜文認為,除了埋藏很深只能進行地面開采的煤層氣以外,應進行煤層氣地面開采和煤礦井下開采的聯合開發。“這是我國煤層氣產業化發展的模式和必由之路。”
琚宜文還提出,沁水盆地南部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實現煤層氣規模化開發之后,如何尋找新的煤層氣開發有利區并取得突破是我國煤層氣產業化的迫切需要。同時,如何在這一地區進一步精細探測富集高滲區,提高產能與開采效率,也是煤層氣開發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對此,與會專家認為,應通過分階段的國家技術攻關和政策支持,破解我國煤層氣產業發展技術與政策“瓶頸”,從而改善我國天然氣生產結構,保障煤炭這一國家主體能源的安全生產,并促進能源格局調整。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