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作為組織單位,中國礦業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煤礦突水、火災等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啟動會在京舉行。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副局長楊元元在會議上指出,安全生產工作要取得明顯成效,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大力實施“科技強安”戰略,不斷提升科技對防范事故的支撐能力,推動由主要靠人盯死守、行政管理的傳統方式,向法規標準引領、先進技術裝備支撐、安全科技創新驅動的新方向轉變。煤礦安全是安全生產的重中之重,礦井突水事故是死亡人數和發生次數僅次于煤礦瓦斯事故的第二大災害,該項目的批復立項,是黨和國家對安全科技高度重視的充分體現,是科技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科技工作、依靠科技進步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的一項重要舉措,為解決煤礦突水、火災事故提供了機遇。
該項目共設8個課題,分別由中國礦業大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神華集團、吉林大學等22家研發和示范單位承擔,實施期限為3年,總投資12000萬元,中國礦業大學岳建華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
岳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整個項目的研究內容涉及采前探測、采中監測和災后應急各階段的事故防治。岳建華介紹,由于突水事故一般發生在掘進過程或者采后,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地點突水的防治將是下一步的重點。項目對火災的預警預測主要針對露天礦井,據統計,我國每年由于煤炭自燃造成的煤炭資源損失多達1800萬噸,項目將解決礦井,尤其是西部礦井面臨的發火等安全問題。項目還將對原來的瓦斯監測系統進行補充和完善,不僅監測瓦斯濃度,還將加入對瓦斯引爆源的監測。
在信息管理方面,岳建華告訴記者,項目將大力發展感知礦山物聯網技術,對礦井下機、車、人等動目標進行監控管理,對工況進行連續監測,并給井下主要設備進行配套監管。此外,還將加強應急救援的關鍵技術研究,避免發生二次災害。
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葛世榮在會議上指出,突水、火災和瓦斯是煤礦安全生產的三大災害,本項目組成功整合了國內優勢研究資源,圍繞安全生產重大需求,集中攻克重大事故監測預警的技術瓶頸,可以預期,各項研究任務完成后,將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更為有力的技術支撐。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