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83家已過會企業中發行體量最大的陜煤股份有限公司(陜煤股份),它蟄伏兩年后,終于在昨日獲得了證監會發行部的批文,擬發行規模10億股。與之形成對比的,該公司此前的招股書申報稿顯示,發行規模為20億股,擬募資規模為172.51億元,這或意味著陜煤股份募資規模也將大大縮水。
截至早報發稿前,上市公告書和招股說明書尚未發布。
西部能源巨頭陜煤股份成立于2008年。公司的控股股東為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陜煤化”),實際控制人為陜西省國資委。除陜煤化集團外,本次發行前持有陜煤股份5%以上股份的股東為:中國三峽集團、華能開發公司、綿陽基金,并無自然人股東。
擔任陜煤股份董事的劉樂飛同時擔任綿陽基金普通合伙人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但2011年的招股書中顯示,陜煤股份與綿陽基金合伙人之間無對賭協議等特殊協議或安排。
“現在對陜煤股份來說并不是一個上市的絕佳時機,自2012年煤炭市場效益已下行,但畢竟已過會兩年,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中央財經大學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認為。
從市場總的情況看,雖然煤炭產能整體過剩格局初顯,但產能增長的大部分集中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山西西部等區域,受鐵路運輸的制約,其很難對現有市場格局造成較大沖擊。而且,陜煤化還持有蒙西至華中煤運鐵路通道公司10%的股份,換言之,陜西煤業同時控制著運輸運能,也就控制了煤炭供給。
截至2011年6月底,陜煤股份的總資產為640.55億元,2010年凈利潤為54.7億元,2011年上半年凈利潤為44.8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根據陜煤股份2011年的招股書數據,2010年陜煤股份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149.27%,但2009年凈利潤同比增幅僅有18.36%。兩者落差巨大。
“陜煤股份不差錢也不缺資源,此番上市一方面為提升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也為了加快煤炭深加工的步伐。”邢雷昨日告訴早報記者。但從2011年的招股書看,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陜煤股份的現金及等價物余額是65.56億元,比年初銳減了20.73億元;當期的投資活動產現金流量凈額更是高達-60.43億元。其招股書審報稿中,募資用途是用于煤礦及配套設施建設、資源儲備及補充公司營運資金三個方面。
所謂煤炭深加工,是指將地下開采出來的原煤經過工藝加工,增加其使用價值、提高附加價值的加工過程。煤炭深加工主要有煤炭洗選煤炭煤氣化、煤變電等。接近陜煤股份的人士稱,這將是陜煤股份在霧霾等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中的產業轉型,募集資金將用于資源儲備、運輸、化工等方面。
煤炭業內人士指出,煤炭仍將是國家“煤多油少”格局下的基礎能源,工業化進程必然帶動其需求上揚,總量上升而增量放緩。雖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將來可以從煤炭生產一方控制供給來調節行業,未來的走勢還是相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