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資本市場擺出一副蠢蠢欲動的架勢,各種券商紛紛站出來表示相關基礎設施及城市配套建設投資將大幅提升,區域水泥需求空間有望打開,看好金隅股份,以及冀東水泥。同時保定、涿州、廊坊、固安、香河、燕郊等地的開發商更是坐地起價,生怕跟不上一體化的進程。似乎時間已經成為大家發展的“敵人”,但是仔細想來時間或許才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推動者”。
日前,北京市長王安順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表示,要在一張圖上規劃京津冀發展,三地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上已分別對一體化發展做出部署,包括交通一體化、產業承接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其中,建設京津冀一體化,基礎設施將起著領跑的作用。國家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的同時,會牽涉到棚戶區、保障房、鐵路地鐵等多方面,對當地的水泥企業是個利好的信號。
現階段,各地建筑工程逐漸啟動,尤其是華北地區,水泥需求處于剛剛回暖階段,在國家政策對基礎建設扶持的利好局面下,水泥市場已經在局部迎來“暖春”。水泥產業自去年以來,尚能保持較好的盈利,但產能大、供需矛盾加劇仍是行業現狀,行業仍需進一步整合,并向高端產品延伸。
相關機構認為,除東北和西北外,大部分地區水泥需求基本都已恢復正常狀態,水泥價格也開始企穩并有小幅回升。而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相關基礎設施及城市配套建設投資勢必將大幅提升,區域水泥需求空間有望打開,當地龍頭企業金隅股份,以及冀東水泥(“增持”評級)將直接從中受益。另外,京津冀一體化推行綠色建筑勢在必行。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突出強調城鎮化要體現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節約集約等要求。京津冀一體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排頭兵”,必定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行綠色建筑勢在必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祝爾娟認為,京津冀地區或者說城市群是中國三大城市群之一,也是國家主要的經濟支撐點之一。它與長三角不同之處在于長三角民營經濟非常發達,市場非常活躍。而京津冀地區應該說是政府主導型,民營經濟發育不夠。另外又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并作為主體的。
與珠三角不同之處在于跨省區活動,所以難度非常大,特別是存在著兩個雙核——北京天津怎么形成合力的問題,這也是難度非常大的。在產業結構方面也存在不同,京津冀的產業結構大體上都是屬于重化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它和長三角、珠三角加工型又有所不同。所以從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以及整個政府、市場關系都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這個地區來推動區域一體化,難度是非常大的,沒有中央和地方共同形成合力,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利國利民,只是會有一個漫長的各方利益博弈過程。環境保護、人口轉移背后都是各地區的產業和GDP取舍,而產業又關系到當地區縣的稅收、就業等行政指標,需要相關財稅政策、補償機制、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
日前,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內容顯示,去年北京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第三產業比重提升至76.9%。生產性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3%,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市產業布局的調整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使得中心城區人口聚集度有所降低。在首都如此良好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態勢下,怎樣與河北、天津對接,經濟結構的巨大差異都是對一體化政策設計的巨大考驗。
京津冀一體化必然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也必然會利好供應鏈上的行業包括水泥行業。但是一體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它最終要實現人的一體化,需要提供人們所有的生活保障,包括衣食住行、學習、就業、醫療等等,未來甚至還要成為實現人生夢想的大舞臺。因此就少不了優質的教育、醫療、工作崗位資源的一體化,這主要是由北京向周邊供給。試想一下,要把中關村搬到河北,或者在河北扶持一個新的中關村需要多久?其中需要太多的籌劃和博弈。總之,京津冀一體化雖然十分值得期待,但對于水泥企業的需求拉動尚需時日,同時還將伴有更嚴格的環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