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數據說明問題。關于PM2.5的成分和來源,雖然各研究組發表的結果有些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是最重要的:源于煤炭和石油燃燒的顆粒物(包括一次和二次顆粒物)占PM2.5總量的2/3以上。這個宏觀的結論很清楚,很重要。明確了這一點,就抓住了霾污染的源頭和大頭。
問題的嚴峻性到了什么程度呢?請看數據:
我國東部地區(愛輝-騰沖線以東)的國土面積約為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30,我們在這塊土地上每年消耗了全球煤炭的約40%,即單位國土面積上消耗的煤炭(可稱“煤耗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這塊土地上的“油耗空間密度”也已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東部的“碳排放空間密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我國每千人擁有的汽車數,雖是美國的幾分之一,但東部的“汽車空間密度”已超過了美國!
如果單獨計算京津冀地區的數據,則更為嚴重,僅以“煤耗空間密度”為例,它又是我國東部地區平均值的2.5倍,是全球平均值的30倍之多!可見,我國發展的高碳特征十分顯著,大范圍重度污染的原因不難理解。霾污染成為常態,表明發展超出了環境容量,是對發展方式觸碰了環境紅線的警示。
如此高倍數的高碳數據的成因也很清楚,它由四個因素疊加所致:1、人口密度高。京津冀地區的人口密度是全球人口密度均值的近10倍;2、單位GDP能耗高。2012年,我國GDP總量是全球的11.6%,卻消耗了全球能源的21.9%,即單位GDP能耗超過全球平均值的近一倍。主要原因是高耗能產業比例過高,能效低,浪費大。3、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比例高,占約70%,化石能源一起則占到90%;4、煤炭使用中,直接燃燒的比例高,超過一半,而這一塊是最污染的。2013年,我國共耗煤39億噸,其中,發電用18.3億噸,直接燃燒的超過20億噸。
破解霾污染問題,最根本的是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壓縮實現了發達國家約二百年的經濟增長,成就巨大。但在沒有走出“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情況下,粗放發展必然導致了壓縮型、復合型的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增長過快。在這樣的現狀下,要實現經濟-環境雙贏,就不得不把低碳發展提前壓縮到高速發展階段中來。而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先發達再低碳。我國轉向低碳、綠色發展,必須下大的決心。
必須堅決改變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前置到國家發展目標的前位,糾正“GDP主義”,以“科學發展指數”考核各地的發展,變粗放發展為科學發展,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以“碳排放盡早達到峰值”為抓手,促進新型發展,特別是東部要切實轉向低碳發展。同時,大力倡導低碳消費方式,反對奢華風。應強調中西部開發的實質是“科學開發”,不搞“同步小康”,保護生態區的特色,中西部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關于具體措施,“大氣十條”已相當全面,但仍想補充以下建議:1、節能。抑制不合理需求和巨大的能源浪費(如大量空置房、蓋摩天大樓、過剩產能、低端產業不斷擴張等屬于不合理需求);2、直燃煤的氣替代和電替代;把有限的天然氣用到該用的地方(民用和部分替代直燃煤);3、汽車的電替代,倡導小排量車,汽車總量慢增長;4、堅決實施煤炭、石油總量控制。煤電高效、潔凈利用煤炭(推廣上海外高橋三廠的經驗,煤電可節煤約20%);5、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包括在京津冀地區建小型堆),只要下決心,幾年就能見效;6、城鎮化以建設美麗農村為著眼點,使城鎮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自然結果,不要人為“造城”。發展分布式能源和生物質循環利用。以低碳標準考核城鎮化;7、決心調整產業結構,高耗能產業已經飽和。大力發展三產、服務業,既節能又保增就業;8、努力推進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大力將其做成產業。既利于環境、節能,又增就業;9、建筑節能:促進建筑節能技術和建筑總量控制,解決空置房的利用,是重大的節能減排措施;10、交通節能:倡導綠色、低碳出行,汽車的油品必須達標。
以行政的、經濟(市場)的、文化的、輿論的、技術的措施,形成制度化的環境改革的組合拳破解污染,作為國家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光明日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