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其經濟興衰與煤炭資源緊密相連。煤炭興則山西興,煤炭衰則山西衰,這就決定了山西的經濟轉型也重在煤炭產業的轉型。近日,新任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到晉北的大同、朔州、忻州三市考察,就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突出做好煤炭這篇大文章進行了深入調研,并提出要在推動煤炭產業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六型轉變”上闖出新路子,這也就意味著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清潔、低碳、循環、環保的煤炭高效利用項目在山西省的煤炭產業轉型過程中將擔綱重要角色,其中“煤化聯姻”將是煤炭產業轉型的重頭戲。
一煤獨大難做強
眾所周知,山西煤炭資源非常豐富,探明保有儲量2695億噸,占全國總量近1/5,特別是優質稀缺煤種儲量豐富,達到358.45億噸,約占全國儲量的54.2%。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產煤炭153億噸,占全國的1/4,凈調出104億噸,占全國的3/4。煤炭產業為山西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支柱型產業,在中國經濟轉型的新形勢下,卻遭遇了巨大發展瓶頸。
正在建設中的晉煤集團100萬噸/年甲醇制清潔燃料項目罐區。
“山西以煤而興,也為煤所困,這種單一經濟結構很難抵御市場風浪的沖擊。多年來,煤炭成了山西的資源魔咒,既有經濟上困擾,也有生態環境和民生上的困擾。”山西一位煤炭資深人士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
“目前,賣一噸煤賺到錢還不夠買一瓶飲料的。”一位山西煤企的銷售經理對記者表示,在歷經了煤炭“黃金十年”后,從2010年起山西原煤產量增幅逐年下降,噸煤平均綜合售價不斷下跌,煤炭企業生產經濟效益基本上呈現出斷崖式下滑。到今年9月末,山西煤炭行業實現利潤由2012年同期的380億元下滑到16億元,僅為2012年的4.2%。2013年全省噸煤平均利潤45.16元,今年1~9月僅為2.57元。目前,全省61.4%的地方監管煤炭企業虧損。
山西煤炭經濟的困擾不僅僅體現在煤炭生產的無利可賺,更為嚴重的還體現在生態環境和民生上。由于長時間、大規模、高強度、粗放式的煤炭開采,特別是開采后修復治理不到位,使山西這個原本在全國就是生態脆弱區的省份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中科院2014年發布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山西可持續發展總能力在全國排第24位,環境支持系統排在第27位,生存支持系統排在第29位,山西是全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陽煤豐喜稷山西社煤焦化工業園,施工人員正在安裝LNG罐頂部放空管。
超強度的采煤使地下水循環系統遭到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徑流銳減,泉水斷流加劇了水問題。曾經“千泉之省”的山西,現在已經有3處完全斷流、2處基本斷流、12處流量嚴重衰減,上萬道小泉水已經不復存在。因煤炭開采以及利益分配不當等產生的民生問題,積重難返,影響的不僅是生活問題,而且是生存問題。不少地區因為采煤造成的地質災害,房屋受損,耕地無法耕種,地下有害氣體外溢等。
如此看來,單純依靠采煤、賣煤來發展當地經濟已經是死路一條了。
多元發展謀轉型
“我們應該看到,煤炭不僅僅是資源,更是資本。如果從這個角度認識對待煤炭,山西省的煤炭之困就有了解決之道。我國的資源稟賦是富煤少油缺氣,政府也在大力推動能源革命。在此大背景下,加快煤炭產業向清潔低碳型轉變,實現高碳產業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化石能源清潔發展,是山西省的煤炭產業轉型的重大課題,我們一定要在用好煤上下足工夫。”山西煤化工專業委員會成員李三文對中國化工報記者表示。
要讓煤炭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重要的途徑就延長煤炭產業鏈,實現高效、清潔利用,尤其要加快現代煤化工、煤電一體化、固廢綜合利用等多元化發展的步伐,這是山西未來經濟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也是改變目前一煤獨大為煤所困處境的關鍵所在。
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提出,煤是不可再生資源,要推進煤炭綠色生產,從源頭上解決煤炭開采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在依靠先進成熟技術提高回采率,加大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同時,關鍵還是要加大研發力度,推進煤炭科技進步,提高煤炭加工轉化比重,加大煤炭消費結構調整力度,用先進技術實現終端能源清潔化。這方面,山西在發展低熱值煤發電,推廣風冷、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加快外送電通道建設步伐,以及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上已經取得進展,并有較好發展勢頭。
近年來,山西的煤炭產量增長一半還多,但煤炭產業轉型速度并非與產量增長成正比,到目前還沒有真正實現單一資源開采向綜合開發利用轉變。李三文認為,產業鏈條短、精加工欠缺、煤炭循環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產業發展過于依賴初級產品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共生伴生資源利用程度也比較低。因此,煤炭轉型走延伸循環發展之路,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多聯產,做到吃干榨盡依然任重而道遠,而這是山西煤炭轉型的永恒追求。
對此,山西已經有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資源優勢得以發揮和初具循環發展的規模。
今年山西煤炭行業提出構建四條循環產業鏈:一是加快推進煤電一體化產業鏈,抓住國家下放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審批權限的機遇,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加快建設煤電一體化國際型能源大集團,推進煤電聯營、煤電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現代化大型煤電外送基地建設;二是加快推進煤焦一體化產業鏈,抓住焦化企業兼并重組的機遇,充分發揮稀缺煉焦煤資源優勢,推進煤炭與焦化企業的深度聯姻,穩定煉焦煤生產秩序,掌握煉焦煤市場話語權;三是加快推進煤氣一體化產業鏈,抓住國家下放煤層氣礦權審批權限的機遇,大力發展煤層氣產業,建設煤層氣產業基地提高煤層氣綜合利用水平;四是加快推進煤液一體化產業鏈,抓住國家在中西部布局一批煤化工產業的機遇,全力推進煤基合成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現代高端煤化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著力建設晉北現代煤化工基地。
政策頻出助力煤化工
“在推進煤炭轉型過程中,要用好國家及省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著力構建新的現代產業組織體系。”山西新能燃料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工姜忠揚中國化工報告訴記者,多年的實踐證明,山西把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煤炭資源循環率作為煤炭產業轉型的基本路徑是正確的、可行的。
在政策方面,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鼓勵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政策法規。山西省也結合本省實際,出臺了《山西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對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廢渣、礦井水、焦爐煤氣等重點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措施作出規定。這些政策措施對全省循環經濟發展起到了指導、規范和促進作用,極大地調動了煤化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的積極性。
2013年7月25日,山西省政府出臺了《進一步促進全省煤炭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措施》(簡稱“煤炭20條”),提出了近期、中期、遠期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就地轉化的具體措施。此后不到一年時間,2014年的5月8日,山西省政府又印發了《進一步落實“煤炭20條”若干措施的通知》(簡稱“煤炭17條”)提出,加快煤炭轉化項目建設,其中,煤化聯姻成為山西煤企轉型發展的主路徑。
山西平魯北坪循環經濟園區負責人徐文彪對中國化工報記者表示,“‘煤炭17條’的出臺將促進新型煤化工基地建設全面提速。平魯北坪循環經濟園區力爭年內煤炭就地轉化率提升3個百分點,煤炭企業的非煤產值比重提高到5%。”
“‘煤炭17條’出臺后,堅定了我們加快新型環保低碳產業發展的信心,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真正變為公司做大做強的后發優勢和潛在盈利產業。”山西教場坪能源產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溫國平頗對有信心地說。
今年下半年,山西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煤化工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布局推進意見》,決定將太原市作為該省煤化工裝備制造業基地進行布局;鼓勵省內煤化工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本省煤化工裝備,推進煤化工企業裝備國產化。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陽煤化工機械集團公司(陽煤化機)、太重集團煤化工設備分公司(太重煤化)為主的煤化工裝備制造格局。按照發展目標,到2020年山西省煤化工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收入將達到300億元。
今年,山西省經信委下發了《加快推進工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及2014年推進工業節能產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工業節能等3個行動計劃。到2015年,工業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全省萬元GDP能耗降到1.53噸標準煤以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5%;培育20家左右產值超10億元的節能環保企業。
創新提供技術支點
目前,山西以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建設為抓手,正在大力發展煤炭衍生產業和非煤能源,著力構建煤炭、電力、煤層氣、煤化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支撐的綜合能源產業體系,推動煤炭轉型再升級。而在產業的轉型過程中,新領域的開拓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撐。中國化工報記者了解到,為了給產業轉型提供一個有力的技術支點,山西省的多家企業加強了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合作,共同開發了多項支撐產業轉型的關鍵技術。
由陽煤化機、陽煤豐喜、清華大學、盈德清大共同研發生產的水煤漿水冷壁氣化爐,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第一套可使用水煤漿水冷壁氣化爐,已經建成并實現了連續穩定運行,打破了國外對新型煤氣化技術的壟斷,成功地解決了山西劣質煤氣化難的問題。
山西三元炭素有限責任公司依靠自主創新平臺和科技研發基地,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清華大學等合作,不斷提高自主研發、制造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公司研發成功的主導產品碳電極填補了國內空白,部分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陽煤集團和山西大學共同建設了山西大學—陽煤集團催化劑研發中心、山西大學—陽煤集團精細化學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緊緊圍繞陽煤煤化工煤—甲醇、煤—焦炭—苯以及煤—乙炔工藝中甲醇、苯及乙炔等煤化工基礎產品,進行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的深度開發,多項成果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山西運城市奧新納米新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雙虎認為,山西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得以推廣應用,是促使煤炭產業轉型與煤化工項目全面提速的重要因素。比如該公司一直致力于煤矸石制備4A沸石的研究,其研發團隊已經利用化學法生產出高品質的LN-4A沸石、化妝品級沸石以及鋁系列和硅系列產品,還可以生產多功能催化劑、緩釋劑、干燥劑、氯化鋁、硫酸鋁、白炭黑等產品及稀有元素的提取,使煤矸石轉化成其他化工產品后增值相當于其自身價值的數倍,這無疑為煤炭轉型提供了一個新的增長點。
煤化工擔綱重任
在煤炭產業轉型的多條路徑中,煤炭與化工產業的聯姻成為企業的首選。
我國優質無煙煤重要的生產企業晉煤集團目前已經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煤化工企業集團之一。該集團依托優質無煙煤、煤層氣兩種資源優勢,形成了煤炭、煤層氣、電力、煤化工、煤機制造、多種經營六大產業互為支撐的產業格局。中國化工報記者了從晉煤集團了解到,在煤化工板塊上晉煤集團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顯著提升精細化工和現代新型煤化工在產業中的比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增強煤化工產業的抗風險能力、贏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集團公司每年的“三高”塊煤基本全部消化;“三高”末煤消化也占集團公司總產量的23%左右。集團計劃到“十二五”末,煤化工板塊要達到總氨產能2000萬噸、經營收入1000億元,煤制清潔燃料產能100萬噸、利潤100億元的經營規模。
“中煤平朔劣質煤綜合利用項目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以高硫、高灰、高熔點、高揮發分、中低熱值劣質煤為原料,采用國內成熟技術和先進裝備,通過高硫煤制取合成氨,生產硝酸銨產品,副產液化天然氣,形成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中煤平朔劣質煤綜合利用項目部副主任趙峰告訴記者,項目已經入駐北坪循環經濟園區內,包括一套30萬噸/年的合成氨裝置、兩套18萬噸/年的硝酸裝置和兩套20萬噸/年的硝酸銨裝置,配套建設煤矸石鍋爐、空分、供電、水處理、倉庫等公輔工程。項目主要工藝路線為煤制合成氨(副產LNG)—硝酸—硝銨。此外,還有平安化肥四期技改工程建設規模為年產硝酸15萬噸、多孔硝銨18萬噸。稀硝酸生產工藝采用雙加壓法,硝銨合成工藝采用管式反應器的加壓中和反應。中煤在平朔正在建設規模為2×60萬千瓦級直接空冷、循環硫化床鍋爐、超臨界發電機組,該項目采用的60萬千瓦循環硫化床鍋爐燃燒技術是目前世界上首臺該規模的發電機組。項目前期工作正有序推進。
中國化工報記者了解到,山西襄垣縣的王橋新型煤化工工業園區以高硫劣質煤綜合利用為基礎,把新型煤化工產業和新型材料產業作為兩大主攻方向,新型煤化工產業以山西潞安集團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襄礦集團合成氣制乙二醇、碳酸二甲酯和丙烯酸項目,七一鴻達煤基多聯產項目為支撐,重點發展煤基合成油,合成氣制乙二醇、碳酸二甲酯和丙烯酸,甲醇制烯烴等產業,實現產業協作配套發展;新型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特種橡膠、PET、PTT、工程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和樹脂基復合材料、碳復合材料等高性能復合材料兩大類產品;新型建材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產品,實現固體廢渣的綜合利用。整個園區內生產裝置和產品上下鏈接,形成較為完整的上中下游化工生產鏈,副產廢氣回收利用、廢渣吃干榨盡。
另外,同煤集團40億立方米煤制氣、焦煤集團60萬噸/年烯烴、陽煤集團化工新材料園區、潞安集團煤基多聯產園區、晉煤集團100億立方米煤層氣抽采利用等一批綜改試驗和轉型標桿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這些循環經濟項目將成為煤炭轉型的標志性工程。(來源:中國化工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