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驅動助推經濟發展,是新常態下的一大特征,也是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動力。從近兩年的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經濟正開始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經濟“快車”缺乏創新“引擎”
將創新驅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足見其重要程度。
創新驅動發展的最早提出,是在2013年召開的十八大上。會議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將其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外界普遍認為,從國際形勢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都已在多年前制定了相應的創新國家戰略,各國之間以智能、綠色和可持續為核心的創新競爭日趨激烈。如果想要進入世界強國之列,我國就必須實現技術進步,提高生產勞動力。毫無疑問,推進自主創新乃根本之道。
另外,縱觀國內全局,改革已步入深水區,經濟發展也進入新常態。發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大亦是近幾年來的關注焦點。最主要的一個問題還在于,雖然近十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都保持著世界矚目的高速度,但不可否認,原創性不高、很多技術受限于人,已成為經濟發展新階段必須要跨越的“一道坎”。伴隨著部分經濟動力邊際效應下降,在經濟發展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的背景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比較優勢減弱,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
國內外因素,都使得我國對經濟增長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效率的提升。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路徑,被公認為是大勢所趨。
主動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要將客觀環境的約束轉化為主動戰略調整,將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化作機遇,實現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還需要配套措施及觀念意識的轉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要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隨著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創新驅動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頂層設計。
需要強調的是,將創新“嵌入”經濟的“馬達”中,寬松的政策環境必不可少。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都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強大支撐。這是頂層設計之下的具體實施環節,只有創造更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創新機制,才能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破除障礙、增加動力。因此,簡政放權也成為2014年的一大核心詞,此外,國務院會議也強調,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指引政府從資金、稅收、人才、知識產權、放開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科技創新帶動經濟升級
作為今后一段時間穩增長的新亮點以及我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創新強國的關鍵所在,除了上述探討的問題外,要把創新落到實處,還需要大力推進教育的改革以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在財稅政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輔以結構上的調整;傳統金融機構以及民間資本的有效進入,也是創新戰略必不可少的“活水”;另外,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亦有利于保護創新成果,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氛圍。
如此,從行政干預的減少,到財稅、金融、法律等配套政策的完善,都將為創新驅動型經濟解所憂、除所礙。而有利于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政策和制度體系,也在一步步精細化。例如今年的一號文件強化了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將科技的創新與單個產業結合在一起。
就在不久前召開的地方兩會上,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不少地方政府根據各自特色,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發展可挖掘的創新之處,不再盲目追求過去的“大而多”。例如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將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北京市提出,將加快創新驅動發展,計劃安排資金逾450億元,其中部分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海南省提出,將探索推進農業、旅游、文化、健康、體育等領域的協同發展、跨界發展、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新型交叉產業和新型發展業態。
目前,通過深化改革來不斷釋放發展的活力,通過創新驅動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成為公認的下一輪經濟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舉措,也是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重要體現。未來一段時間,必須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轉型、經濟升級,此乃大勢所趨,也是打造我國經濟“升級版”的必經之路。(來源:金融時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