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光無限的新型煤化工近期卻遭到了冷遇。先是去年7月份,國家能源局在《關于規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氣有序發展的通知》中規定,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規模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產100萬噸及以下規模的煤制油項目。此舉意味著,做此類項目必須邁過100億元以上的投資準入門檻。緊接著是去年8月,更為明顯的剎車信號到來,國家發改委公布《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中,煤化工被清了出去,“新型”的也不能例外。眾所周知,最適宜發展新型煤化工的地區在西部,其中含義不言而喻。一直以來,煤制氣項目相比煤制油與煤制烯烴更容易獲得核準。不過,今年春節前,環保部也意外發聲,駁回了江蘇蘇新能源公司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環評報告。一連串的打擊不禁令人疑問,新型煤化工昔日還是“寵兒”,為啥現在遭到了冷遇?筆者認為,三大原因導致如此結局。
其一,業界誤讀了國家發展此類項目的意圖。實際上,國家從一開始就把新型煤化工定位為能源戰略的有效補充,為戰略性儲備技術,而非替代傳統主流技術的手段。既然是“戰略武器”,那有了就行,關鍵時刻才派上用場。況且,我國雖確實存在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特點,但也絕不能發展到項目大規模遍地開花,動輒投資幾百億的程度。在國際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我國對石油及天然氣的需求基本可以滿足。而且從經濟性、技術可靠性及環保角度考量,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具有較明顯優勢。
其二,此前一些省區項目建設無序過熱,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新型煤化工體量與排放量巨大,需要足夠的水資源、煤炭資源保障,還面臨國家對地方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控制的約束。如今的現實是,全國很多省區包括缺水、缺煤和減排指標很難完成的地區,都在規劃煤化工項目。西部地區有煤而往往缺水,某些省份甚至出現“一水多嫁”、與農業和居民爭水的現象。一些地區還非法開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有的地區有水而缺煤,而國家去年下半年剛剛嚴禁在煤炭凈調入省發展煤制油(氣)。此外,霧霾氣候也引發公眾對煤化工的擔憂。新型煤化工相比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化工而言,能源利用率較低而“三廢”排放較多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若不加以控制,各地政府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愈發艱難,我國兌現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國際承諾也會難上加難。
其三,新型煤化工仍處于示范階段,尚未完全達到產業化推廣的條件。多年來,國家各部委發布了一系列煤化工產業政策。分析來看,盡管新型煤化工已經可以復制石化路線的產業鏈,如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但國家確認當前此類項目依舊處于產業化示范階段。煤化工未來發展方向重點放在了穩步推進已經投產示范裝置的技術研究和升級換代上,強調的是適度發展產業規模。這表明,現有新型煤化工技術還不完善,并未達到業界公允替代技術所要求的高效、清潔和低碳,而示范項目實施的目的在于探索和驗證科學高效的新技術。
總而言之,新型煤化工遇冷絕非偶然。各地還要因地制宜、謹慎而行,盡快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嚴格準入,剎住盲目上馬的勢頭;對已投產的運行裝置,應及時對能效、資源消耗、“三廢”治理進行監督考核。同時,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有序推進示范項目建設,切勿違規立項。(來源:中國投資咨詢網)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