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采購ERP產品與買一只手機的過程并無本質的不同。人人都知道手機最重要的用途是語音溝通和短信溝通,但當他們走到手機專柜前,在售貨員的極力推薦下,最終使他們決定購買的因素可能是漂亮、時尚的外觀和某一項新穎的功能。許多企業CIO在ERP選型活動中,經軟件廠商的誘導有意無意地采用了與買手機相同的思路,即被動專注于廠商鼓吹的產品特點的適合性、技術領先的未來包容性、云山霧罩的先進管理特性的比較。
“軟件廠商們的產品制造體系是成熟的嗎?他們的產品能解決我們業務中最普通、最富行業特點、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嗎?”這些關鍵問題往往在被忽略。
如今,CMM體系作為軟件成熟度的一種衡量標準,已成為中國軟件企業競相追逐以標榜自己軟件開發管理水平的對象,但作為置身軟件行業之外的CIO,迷信一種標準是危險的事,如果能對企業的軟件成熟度形成自己簡單的分析方式,顯然更現實些。
實地考察軟件廠商的實施案例,引誘投標廠商相互揭短,制訂苛刻的付款條件,絕對不見兔子不撒鷹等等,多成為CIO們選擇軟件廠商慣用的手法,除此之外,還有幾件法寶可以助CIO一臂之力。
時間就是試金石
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軟件開發聽上去像天方夜譚,但某軟件廠商正是用了僅一個月的時間從企業囊中賺取了60萬元。在軟件行業里,管理軟件是最“軟”的一個領域,即因為管理科學的復雜性而造成軟件研發需求的不確定性(注意不是技術的原因),一個好的管理軟件必須經過足夠的項目、時間考驗,百煉成鋼。
軟件產品的研發歷史是個硬指標,有心的CIO在將計就計流連于廠商公關的飯館、KTV之后,應當盡量查到該產品的研發歷史,研發歷史長的產品未必是合格品,但研發歷史短的幾乎一定是不合格品,用此招可痛下殺手濾去不合格的產品。
有個別財務軟件轉型的ERP廠商在媒體上標榜自己的創新概念時說,自己的產品與國外大型ERP產品本身已經區別不大,試想一個研發短短兩三年的產品和一個研發十幾年的產品區別不大嗎?不知他是在侮辱自己的智慧還是在侮辱讀者的智慧。
人員構成難以造假
除了通過時間來甄別外,從項目組人員構成上也可以做做觀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一個優秀的軟件產品當然是優秀的業務專家、優秀的管理人才、優秀的系統設計專家、優秀的程序員、優秀的測試人員的合作結晶。一個程序員如果能同時承擔業務分析、系統設計、系統編碼、系統測試,對老板來說當然是成本最低的選擇,一人包打天下甚至連不同專業人才的相互溝通成本都省去了,但一個人再努力他的成果可能也不過是充作雞舍,蓋出一幢摩天大廈可能嗎?
產品研發的人員構成是個難以造假的資料,細心的CIO完全可以了解到供應商的研發隊伍構成,如果對方對此閃爍其詞或大力吹捧自己的程序設計人員如何如何出色,而對隊伍中的其他人員的價值所在只字未提,那你可完全確認該廠商對項目的把握最多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對于業務中潛在的邏輯或者未來將出現的問題可能根本沒有考慮過,對這樣的廠商可以直接CANCEL掉。
廠商的管理機制是否科學
最后就是從軟件廠商本身的管理機制上做考察。研發管理的科學在國內的軟件業中經常被忽略,眾多老板們都喜歡招到能獨擋一面的萬金油式程序員加入團隊,這樣項目進展既快而且管理起來又省力。如果項目完成前沒有人員變動,項目完成后拿到大部分款項后馬上同客戶翻臉,研發管理完全可以簡單行事。反之假設不存在,缺乏有效管理的軟件廠商的入不敷出將是確定無疑的事。
CIO在產品選型時對供應商的產品研發模式和項目預期管理模式應當做認真深入地溝通,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命運是押在對方項目組趾高氣揚的程序員們身上,那你需要考慮你是不是真要冒這個險:沒有文檔,沒有嚴格的版本管理,項目結束后的某一天,當你打電話尋求幫助的時候,發現乙方參與項目的高手們都另謀高就而去,剩下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正在使用的版本是哪一個!
2003年非典的時候,據說中關村有許多小公司倒閉了,其中不乏軟件公司。這對軟件行業和企業用戶或許是一件好事,能生存下來的應該都是踏踏實實做軟件,客戶滿意度高,信譽良好,老客戶沒有離去,新客戶不斷增加。這樣進入良性循環的軟件公司代表了中國軟件行業的未來,或許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出令客戶滿意、成熟度高的軟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