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煤變油”技術,并擁有一定規模,在油價比較高、煤炭生產成本不完整的條件下,可能有經濟上的可行性。然而,鑒于以下的原因,我們認為:目前情況下,在我國以煤炭資源這種不可再生資源來替代另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石油,進而大規模的商用化是不切實際的,“煤變油”大批量替代石油并不現實。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擁有煤制油技術的國家有德國、日本、美國和南非。但目前真正實施該項目商業運行的只有南非,其他三國只限于研究、試驗階段。即,更多是將“煤變油”當作一種技術儲備或是能源戰略儲備方式,而非以煤代油。
面臨著油價下跌壓力
“煤變油”項目的經濟價值是建立在國際油價持續穩定高漲的基礎上的,而一旦中國大舉上馬煤變油項目,這些公司也將時刻面臨著油價下跌、煤炭稀缺、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等風險和壓力,后果不堪設想。這也是包括美國和日本不愿意在自己國家開展煤變油的根本原因。中國許多公司如火如荼地興起煤制油項目,可能是機遇,更可能是陷阱。
沒有上百億的投資搞不了“煤變油”
據了解,上一個1萬噸的煤化工項目,基本等于1個億元的投資。按照這個概算,沒有上百億的投資,基本上沒有辦法上煤化工項目;而要靠項目圈煤的成本,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現在很多企業認為,有個幾百萬元資金、有煤,就可以搞煤變油,想法太簡單了”。此外,在煤化工技術方面,山西煤炭所是全國最權威的研究機構之一。目前國內已經上馬的幾個煤制油項目,很多采用的是他們的技術。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說技術完全可以滿足各方面需要。
“煤變油”是對優質資源的極大浪費
實際上,“煤制油”是用一種稀缺資源去換另一種稀缺資源的行為,從能源產業上來講更是一個高耗能的項目,能源效率非常低,轉換之間還浪費了大量的資源。目前國內普遍上馬的間接轉換技術,生成一噸成品油需要消耗掉4-5 噸的煤,即便是轉化效率最高的神華項目也要消耗3 噸優質的神華煤。“煤變油”能源轉換效率不足一半,稱得上是一種負能量轉化過程,是對優質資源的極大浪費。
可用于“煤變油”的煤炭資源十分有限
根據《2004 中國煤炭發展報告》顯示,到2002 年底,中國探明可以直接利用的煤炭資源僅僅1886 億噸,另有3317 億噸基礎儲量和6872 億噸資源量。盡管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煤炭資源,但是人均占有量卻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盡管理論上中國有著1 萬多億噸煤炭儲量,但是目前全國平均煤炭資源回收率僅為30%,而小型礦井不足15%。也就是說2005 年煤炭產量超過20 億噸,那么實際消耗資源就超過了60 億噸。依照目前的產能和利用方式來看,可直接利用的煤炭資源僅能維持30 年。
此外,我國煤資源種類也很不平衡,因此國家實行煤炭資源分類使用和優化配置政策。煉焦煤(包括氣煤、肥煤、焦煤、瘦煤)優先用于煤焦化工業,優質和清潔煤炭資源優先用作發電、民用和工業爐窯的燃料,高硫煤等劣質煤主要用于煤氣化工業。無煙塊煤優先用于化肥工業。除了上述之外,只剩下褐煤和煤化程度較低的煙煤,才能優先用于煤液化工業。因此資源十分有限。
更進一步,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小煤礦分會副會長馬德軍的調研,“像華東、華西、長江以南的一些貧煤省份并不適合搞‘煤變油’項目”。據了解,自1999年就開始運作的河南平煤的平頂山50萬噸“煤變油”項目,曾經和殼牌合作間接煤轉油,最終因煤種不適合采油,被迫擱淺;“十五”規劃中的黑龍江依蘭的直接液化項目,由于沒有得到國家進一步批準,也處于停滯狀態。
沒有充足的水資源,“煤變油”就是一句空話
同時,“煤變油”對水資源需求量極大,必須建立在水源附近。對于一個年產100 萬噸的“煤變油”項目,噸產品耗水在10噸以上,相當于一些地區十幾萬人口的水資源占有量或100多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水資源保有量。中國本身淡水資源貧乏,目前進行“煤變油”的山西、陜西、內蒙古更是中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當地生態環境已相當脆弱,再上馬“煤變油”,無疑是在飲鴆止渴。而“煤制油”項目的大量上馬將進一步加劇這些地區水資源的缺乏。
另一方面,除云南、貴州等地外,我國煤炭資源與水資源呈逆向分布。如果一些地區不顧實際情況,大規模超前規劃煤化工項目,一方面有可能形成產能過剩的局面,另一方面會打破本地區脆弱的水資源平衡,直接影響當地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煤變油”之后,還要運得出來才行
我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煤化工產品主要消費在東部沿海地區,產銷區域分割。而大部分液態或氣態煤化工產品具有毒性或易燃易爆的性質。因此,煤化工項目必須具有較高的產品安全運輸保障。盲目上馬可能面臨“爛在鍋里”的尷尬局面。
來源:博覽財經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