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中國鋼材市場行情大幅震蕩,一般升降幅度都達到10%,有時超過了20%。進入2007年后,價格行情先楊后抑,再次暴漲暴跌。據商務部重要生產資料監測數據測算,1季度全國鋼材綜合環比指數升降幅度超過10個百分點。如此劇烈的行情震蕩,充分反映了下述五大因素在中國鋼材市場上的博弈
第一個因素:國內產能迅速膨脹加大行情壓力
進入本世紀后,中國鋼材產能迅速膨脹,導致了鋼材產量(含生產中的重復計算,下同)的持續大幅度增長。據統計,2006年全國鋼材產量達到46685萬噸,比2000年增長了2.6倍,增加量為33539萬噸。進入2007年以后,增長勢頭依然強勁。今年1季度全國鋼材產量12634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26.2%,增幅又提高了4.5個百分點。如果按照1季度的產量水平測算,全年鋼材產量將達到5億噸,幾乎占據全球產量的半壁河山。
中國鋼材產能的迅速膨脹,明顯超出了同期國內需求的消化能力,被迫向境外市場尋求生存空間,僅僅幾年時間,就已完成了由世界最大的
鋼鐵進口國向全球頭號出口國家的轉變。據海關統計,今年1季度,全國出口鋼材1413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8%;出口鋼坯178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8.1%。由于鋼鐵產品的大量出口背離國家產業政策方向,為此有關部門相繼實施了一些調控舉措,并且不排除出臺更為嚴厲措施的可能性,如加征出口關稅、實行配額管理等,一直到鋼材出口回落到正常水平為止。監測數據表明,2006年和今年1季度,中國鋼鐵新增產量的60%以上都是通過出口所消化的。因此,在更為嚴厲的抑制出口措施影響下,今后鋼材
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會逐步顯現,更多地轉化為國內行情壓力。
第二個因素:人民幣升值降低進口成本 從2005年7月份以來,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5%左右。由于中國外貿的巨大順差、一些“熱錢”的進入和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多,預計一段時期內人民幣還將保持其升值態勢,并且其升值速度有可能加快,升值幅度有可能擴大。人民幣的繼續升值,將相應降低中國鐵礦石、廢鋼、燃料油等原材料的進口成本,也會降低成品鋼材的進口成本,降低國際海運費用,從而對國內鋼材行情將產生一定的利空影響。
第三個因素:地緣政治的變化支撐鋼價高位運行 在國內產能集中釋放,出口受阻,供求關系趨向寬松,逐步加大市場壓力的同時,世界地緣政治的變化卻一直支撐著全球商品行情,當然也包括鋼鐵行情的高位運行,對其大幅反彈提供了很好的利多題材。不久前發生的伊朗扣押英國海軍士兵事件,就直接促成了世界石油價格的大幅揚升,并帶動了幾乎所有初級產品行情的又一次暴漲。近年以來,美國和伊朗關系一直緊張,圍繞著核問題還未解決。毫無疑問,如果美國和伊朗因此發生戰爭,世界石油價格在短時期內將會突破80美元/桶,甚至達到100美元/桶,并波及到所有礦石、金屬等初級產品行情。一段時期內,由此而產生的利多影響將超出供求關系趨向寬松的利空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鋼鐵后市行情還將波動揚升。
第四個因素:中國鋼鐵行業進入了生產成本的快速增長期 近些年來,國內煤炭、燃料油、礦石、廢鋼、
電力和運輸費用等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為了避免出現經濟過熱,國家相繼提高了銀行貸款利息;甚至一向充裕的勞動力也出現了用工偏緊、工資上升的情況。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生產成本快速增長時期。
對于中國鋼鐵行業來說,還由于國家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將面臨區別對待政策:如取消電力優惠、提高排污費用、增加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占用費等。受其影響,今后鋼鐵企業生產成本將有較多增加,從而抬高了鋼鐵產品價格的成本基礎。
第五個因素:流動性過剩推波助瀾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各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上積聚了一大批投機資金。這類資金的最大特點就是逐利性與活躍性。當鋼材市場升溫,價格上漲時,大量“熱錢”涌入,鋼材經營者明顯增多;“買漲不買落”的囤積行為更使得流通庫存急劇膨脹,大量吸收社會資源,將其“缺口溢價”推向極致。而當鋼材市場降溫,價格行情進入下行通道后,一些鋼材經營者又轉入恐慌性拋售,甚至盤點清庫撤離鋼材市場,從而導致一段時期內市場貨源嚴重過剩,壓迫價格到合理價位以下。
由此可見,正是上述五大因素的存在和相互博弈,并交替成為不同時期的主導因素,才引發了鋼材行情較為劇烈的價格升降。由于今后一段時期內上述因素的繼續存在并發揮作用,因此中國鋼材后市還將以大幅震蕩為主調,所謂價格平穩,只能是脫離實際的一廂情愿。
又因為下半年國家防范經濟過熱措施的繼續出臺,特別是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新開工項目減少、收緊銀根、出口關稅新政、人民幣升值等措施相繼發揮效用,利空因素影響可能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排除美國和伊朗發生戰爭和其他重大突發事件的情況下,下半年的鋼材行情將在波動中向下調整,進入四季度后這一趨勢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