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望著送到桌面上的旗下各家電廠的電煤存量表,劉非(化名)向記者感嘆。
劉非是某大型國有發電集團的部門負責人。該公司旗下的電廠電煤儲量不到1萬噸,不足維持一天的用量。而正常情況下,15天的儲量為一個底線,而7天的儲量則是警戒線。
與此同時,各家電廠都采取人海戰術,都有數十人在外"跑煤",但收效甚微。
"現在看來,能夠維持現在的狀況,不繼續惡化,已經不錯了。"對于前景,他不甚樂觀。
大雪和嚴寒只是導火索,在天災背后,市場煤與計劃電的針鋒相對,也許才是這場危機的命門。
湖北煤荒
劉非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以他所在的公司為例,在湖北省的裝機容量是380萬千瓦,如果按照80%的負荷率計算,每天的用煤量大約在3-4萬噸原煤。
但目前,因為缺煤,380萬千瓦的機組,只有160萬千瓦在運轉。即便如此,整個公司的電煤儲量,不到12萬噸,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后續的補給,只能勉力維持3、4天。
而在該公司的日常考核中,15天的存煤為一個底線,即大約要維持在60萬噸的儲量才屬正常。"去年9月份的時候,我們的電煤儲量達到了90萬噸。"
該公司旗下,有四個大型的火電廠,火電發電量,占到了湖北省的三分之一。
更為嚴峻的是,由于各家電廠儲煤不均衡,有的電廠儲量不足1萬噸。"一個百萬千瓦的大廠,不足一天的用量。"
而后續來煤的情況,也不甚理想。
因為湖北省不是產煤大省,且坐擁長江三峽和葛洲壩等大型水電工程,一旦大雪封門,且各省忙于自救,湖北的煤炭來源就驟然吃緊。
記者了解,1月24日,湖北省大約1190個車皮,7萬噸煤運進來。正常情況下湖北省火電需煤量大約在12萬噸左右。
這點輸入量,也僅能勉強維持,而且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湖北的發電企業,多從河南、陜西、山西等地輸入煤炭,此外,也有部分沿水路由川、渝入鄂。
記者了解,目前湖北省有2億元的購煤款,壓在了河南省,但就是沒有煤運入。雖然國家屢有文件出臺,要求各省不得限制煤炭出省,但或明或暗的限制卻依然存在。也有的省,以行政補貼的方式,將煤炭留在自己省內。
劉非說,早在2007年10 月份,該公司就著手落實煤炭供應,以確保"迎峰度冬"。該公司簽訂的購煤合同,80%皆為重點合同,僅有20%在市場上去采購。
但即使是重點合同,現在的兌現率也降到了40%。
劉非向記者分析此間原因。
第一是電力需求旺盛,供應不足,再加上春運期間鐵路運力緊張,大雪又使得很多煤出不了礦。第二,臨近春節,再加上各地即將換屆,穩定壓倒一切的情況下,很多中小煤礦都被關停了。第三,現在正是電廠和煤礦簽訂合同的關鍵時期,"不排除有的煤礦故意壓低產量,增加談判的籌碼。"
煤電博弈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計籌煤,不惜成本不計價格。"面對眼前的電煤存量紅線,劉非頗為無奈。
按照之前簽訂的2008年訂煤合同,每噸煤的價格,大約在460元到470元左右,而目前,這一價格,已經漲到了500元,而標煤的價格,更是逼近了700元每噸。
曾經的"電老虎",在"煤老板"面前,顯得頗為弱勢。
此外,煤炭購銷領域管理之混亂,也使得成本被憑空抬高。
記者了解,很多情況下,發電企業并不是直接與煤礦交易,而是與煤礦下面的經營公司簽訂合同。"找不到中間商,你的煤買不到、車皮落實不了。"
這場危機只是冰山一角,潛伏海面之下的,是市場煤與計劃電的利益博弈。
但在劉非看來,相關政府部門缺乏對整個煤炭市場的宏觀調控手段。"從2000年起,煤炭價格就被放大了,過多的強調煤炭與市場接軌。"
從2003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華中地區的電煤價格翻了一番不止,而電廠上網電價只是微調。最近兩年,劉非所在的公司,發電領域一直處于微利狀態,"2008年虧損已成為必然。"
"限制煤價是堵,煤電聯動是疏,在目前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不具備堵的外部條件,國家應該采取一定的方式限制煤炭價格。"劉非向記者表示。
他說,國家相關部門之所以難以號令煤炭企業,很重要一個原因是諸多省屬煤炭企業割據一方,行業集中度不夠。"像中煤、神華總的產量也只有3億噸,而全國一年的煤炭產量是25億噸。"
"希望可以在國家層面上,組建更大的煤炭集團。"劉非建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