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是個年輕的港口。
1980年,在經過多方論證之后,日照以水深條件好、不凍不淤等優勢被交通部選中作為我國“北煤南運”和煤炭出口的深水港址;1986年,日照港經過建設者的艱苦奮戰,在創了多項建設新工藝之后,正式開港。從開港到現在,只有22年時間。
日照港是個發展迅速的港口。
當它以煤炭運輸為主的時候,它的港口吞吐量曾躍居全國第10位。自2003年改制成立集團公司到2007年,它更是寫下了屬于自己的“日照港速度”。短短幾年間,港口吞吐量由2002年的3805萬噸增長到1.3億噸,泊位由18個增加到35個,一舉成為全國第一大礦石進口港、第四大煤炭輸出港,并逐步發展成一個集貨物裝卸、運輸、倉儲、船舶燃料供應等多種業務為一體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
是什么催動著這個年輕的港口煥發出勃勃生機,創造出讓人驚嘆的發展速度?記者在日照港采訪,試圖從它的發展軌跡中找尋到答案。
從“煤碼頭”到億噸大港不僅僅是吞吐量的增長
50歲的王劍是日照港股份二公司的一名員工,1982年畢業于山東工學院。作為第一批分配到日照港的大學生,王劍至今對剛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歷經了近3年施工準備,日照港終于在石臼所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破土動工了”。回想這20多年的工作經歷,王劍感嘆道:“我們見證了日照港的發展。”
當時國家對日照港的定位是大型煤炭輸出港。1986年日照港投產第一年,全年完成的吞吐量是264萬噸。用現在的日照港人眼光看,那時候的日照港是“只吐不吞,貨種單一”。而日照港開港20年之后的2006年,港口全年的吞吐量突破億噸,一舉成為全國沿海第九個、山東省第二個億噸大港。
王劍所在的日照港股份二公司是一個以礦石等雜貨業務為主的裝卸公司,在談到他這些年的經歷時,港口的變化始終是他嘴邊的話題:“過去港口主要貨物就是煤炭,我們二公司就是港口的一個雜貨裝卸隊。”如今的公司讓王劍引以為豪,“2007年,我們二公司的貨物吞吐量是5800萬噸,礦石業務大概占到一半,總吞吐量占到日照港生產總量的四成還要多。”
郭明章是日照港股份二公司裝卸隊的黨支部書記。他介紹說:“去年載重23萬噸的礦石船‘河北創新’號到港,我們隊創造了連續不中斷作業、每小時8016噸的礦石卸船效率,再次刷新2006年由我們創造的每小時7359噸的礦石卸船效率世界紀錄。”
高效率始終是日照港人的自豪與驕傲。“我們用了20年時間跨過億噸關口,這樣的速度過去是很難想象的。”日照港黨委副書記王愛東表示,日照港真正開始大發展是在最近5年。
2003年日照、嵐山兩港重組成立日照港集團以前,兩港吞吐量加到一起也就3000多萬噸,港口能力不足,功能單一,經營觀念落后,在港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勢日趨嚴峻。
面對這一形勢,日照港果斷做出了“高起點規劃、綜合型建設、現代化管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決策,將港口規劃岸線由原來的9.8公里延長到24.9公里,由80個泊位、1億噸以上規劃能力擴大到247個泊位、6億噸規劃能力。
日照港集團把推動員工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一條工作主線,常抓不懈。“實現億噸港,我能做什么”、“假如我是客戶”等一系列討論在港口上下展開。“大家都感到一把熱火在心底燃燒。”46歲的劉劍峻提到幾年前的這些討論記憶猶新。正是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使全港員工的思想認識產生了新的飛躍,激發了企業內在的活力,堅定了廣大員工跨越發展的信心,為實現億噸港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006年9月,在交通部正式發布的《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中,對日照港的功能定位進行了清晰界定,明確了日照港為專業化煤炭裝船港,大型、專業化石油、天然氣、鐵礦石和糧食等大宗散貨中轉儲運基地和集裝箱支線港的地位,為港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自2003年改制成立集團公司到2007年,短短5年間,日照港由開港之初的煤炭輸出港,發展成為目前擁有石臼、嵐山兩大港區的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沿海主樞紐港和大宗散貨物流中心。港口吞吐量由2002年的剛過3000萬噸到2007年的1.3億噸以上,年均增長30.5%。
從億噸大港到臨港產業帶不僅僅是功能的提升
日照港越來越大了。“但大了之后怎么發揮‘大’的作用?怎么帶動臨港產業發展?怎么推動整個城市產業合理布局?成了擺在面前的一個課題,我們必須回答,而且要回答好。”日照市常務副市長侯成君顯得胸有成竹。
盛軍是山東亞太森博漿紙有限公司備料主管,他所在的倉庫有三個堆場,每個堆場是12.5萬立方米。在盛軍看來,公司把廠子建在日照港太有眼光了。“我們的原料到港后,不用卸船可以直接通過傳送帶到達堆場,再從堆廠傳送到車間,完全是一條龍生產。”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比起建在內地,每噸原料要少花200多塊錢運費,每年的運費就要省2個億。”
盛軍所提到的這種合作模式,是日照港專門在糧食、木片和水泥等貨種上同合作企業采用的“前港后廠”的模式。“這樣日照港對臨港工業的作用就直接顯現出來了。”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杜傳志表示。按照這種模式,港口在前建設專業化的裝卸泊位,合作方則在港口后方的工業區內設立生產工廠或加工基地,將進口的原材料直接從前沿碼頭通過專用皮帶運送到合作方的工廠,或者將出口的產品從工廠直接通過專用泊位裝船出口,減少物流運輸環節,降低物流成本。
在杜傳志看來,港口作為綜合物流運輸網絡的重要節點和樞紐,既是各種運輸方式的交換點,又是物流、貨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港口應該積極發揮資源配置的優勢,與上下游大企業和同行業先進企業組建戰略聯盟,形成關系相對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更好地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沿海港口激烈競爭的形勢,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
為此,在對外合作中,日照港不拘泥于采取傳統的價格優惠等簡單的手段,而是不斷地創新合作模式,始終堅持換位思考,立足于同企業實現共贏。
在“前港后廠”的合作模式中,日照港先后與韓國大宇水泥(山東)有限公司、濟南山水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在散裝水泥業務上,與中儲糧、中紡糧油、邦基三維、新良油脂等大型糧油生產加工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近年來,日照港的散裝水泥、糧食、木片吞吐量一直穩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一位。
2003年6月,日照港與濟南鋼鐵、萊蕪鋼鐵、邯鄲鋼鐵、濟源鋼鐵、海鑫鋼鐵等5家腹地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鋼鐵企業合資成立昱橋鐵礦石裝卸公司,共同投資建設20萬噸和30萬噸鐵礦石專用碼頭,并負責碼頭建成后鐵礦石業務的經營,在全國沿海港口開創了以資產為紐帶合作經營鐵礦石裝卸業務的先河。
隨著日照港大型鐵礦石接卸專用泊位的建成,來自河北的民營鋼鐵企業選擇了在日照投資建廠,憑借原材料運輸低成本優勢,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里,從無到有,年產能迅速發展到750萬噸。日照港鐵礦石業務的高速增長和日照鋼廠的快速崛起,對山東省鋼鐵產業戰略布局規劃產生積極影響,并最終將山東省惟一的年產2000萬噸鋼的精品鋼鐵生產基地落戶在日照。
與中儲糧等糧油加工企業的合作,帶動了糧油運輸等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與中石化和中石油合作開辟的原油運輸業務,通過日照—儀征、日照—東明輸油管線的建設,在進一步擴大日照港服務腹地的同時,也提升了港口在國家原油運輸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
截至2007年,日照港擁有煤炭、礦石、水泥、糧食、鋼材、木材、石油、液體化工、氧化鋁、集裝箱等十大主導貨種,是全國第一大礦石進口港,第四大煤炭輸出港,全國最大的散裝水泥中轉港、糧食、木片、鎳礦石接卸港。日照市也初步發展形成了機械加工、漿紙、能源、液體化工、冶金、以糧油加工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臨港產業。
從臨港產業帶到魯南出海通道不僅僅是腹地的延伸
翻看山東省的地圖不難發現,日照、臨沂、棗莊、濟寧、菏澤魯南的五座城市,沿著兗石鐵路和日東高速一字排開。可以說,日照是魯南經濟帶最直接的出海大通道,擔負著魯南對外開放窗口的示范功能。
來自日照港的綜合數據顯示,目前魯南地區僅臨沂一市的發展,就為日照港貢獻了60%的集裝箱貨源,而整個魯南地區則支撐了日照港20%的吞吐量。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的魯南地帶,已經成為日照港口經濟的戰略要地。
“日照港后方陸域縱深廣闊,與魯南經濟帶優勢互補性強,是理想的臨港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鋼鐵精品、裝備產業轉移承接地,”杜傳志也深刻地認識到腹地對港口的重要性,“哪里有貨源,哪里有需求,市場就開拓到哪里,港口就輻射到哪里。”
剛剛成立的日照港————臨沂立晨物流國際集裝箱合作箱站,是魯南地帶第一個“無水港”,2007年實現貨物周轉值接近400億元,年周轉集裝箱規模達12萬標箱,占到日照港整個集裝箱吞吐量的近30%。日照港的物流堆場也因此向內陸推進170公里,魯南地帶臨港整合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日照也因而成為魯南地帶對外開放的戰略載體。
不僅僅是魯南地區,日照港還將眼光投向了內陸腹地和境外市場。一方面,日照港積極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大力開拓市場,調整貨源結構,擴大內陸口岸直通,加強市場對接,積極主動地融入腹地市場,增開內陸班列,將港口服務延伸到腹地,構筑起暢通的現代物流運輸大通道,使腹地空間化、網絡化,不斷增強港口對腹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2007年,日照港先后在新疆、陜西、河南、山西等地集中開展了業務推介,不斷豐富服務手段,探索建立“無水港、旱碼頭”,實行跟進服務,更好地服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日照港加強海外市場的開拓,加大國際中轉輻射,利用專業化、深水化碼頭,與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合作建設了日照港鐵礦石分撥中心,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材料進口港。
此外,日照港還廣泛開展與港口上下游關聯產業、優勢資本的招商引資,積極開展港企、港航、港鐵、港港間的合資合作,構建良好的物流平臺,拓展物流產業鏈條。加強與魯南經濟帶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合作,使日照港真正成為承接全球范圍內資源流動的有效平臺。
“到2010年再來看吧,日照港的通過能力和吞吐量要雙雙達到2億噸。”日照港為明天描繪了新的目標。
來源:連云港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