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電力結構中,超過70%是靠煤發電的火電;煤炭產量中,近60%又用于發電。但關系緊密的煤與電之間卻頻頻出現不和諧“音符”:煤炭市場緊俏時,容易造成電廠燃料缺乏;當電力充盈時,又可能導致煤炭銷路不佳。黔西縣經貿局局長楊開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02年和2003年,貴州金元集團中水發電有限公司與山東兗礦集團分別投巨資在黔西縣創辦了黔西火電廠和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青龍煤礦。
據了解,作為4×30萬千瓦的黔西火電廠,年耗煤在400萬噸以上,青龍煤礦設計規模為年產煤120萬噸。
事實上,畢節地區在引進這兩個大項目時,就將其定為試驗區第一個“煤電一體化”環循經濟模式項目。
其實,雙方早在建廠之初就已伸出了“橄攬枝”。為了尋求電煤合作雙贏之路,貴州金元集團與山東兗礦集團貴州能化有限公司,就煤電一體化項目共同簽署了合作開發協議。按照合作協議,黔西火電廠在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青龍煤礦參股30%,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青龍煤礦在黔西火電廠參股15%。由此,將電煤捆梆在一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互為依存。
據了解,共同投資聯營后,雖然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的,但雙方還是遵循市場規則。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青龍煤礦自2005年正式投產以來,已向黔西火電廠供應電煤近200萬噸。因價格是隨行就市,雙方利益不受損害,從而使電煤確保了火電廠的需求。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元偉說,如果不搞“電煤聯姻”這種運作模式,電煤雙方代表坐在談判桌上,往往會為購銷價格的高低爭得面紅耳赤,甚至不歡而散。
黔西火電廠副廠長陳旭認為,雖然青龍煤礦的產量目前還遠遠滿足不了電廠的吞吐,有時還要受一些政策因素調撥,但雙方合作是愉快的。這種“電煤一體化”模式無疑是“計劃”與“市場”的絕妙結合,是打破行業壟斷的有益嘗試,“煤電聯姻”將煤炭就地轉化成電能,延展并催生了煤炭新的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每年僅運輸成本就可節約上億元。同時還凈化了環境,緩解了運輸壓力,帶動上萬農民工的就業,并節約了寶貴的土地資源,“煤電聯姻”創造了“1+1□2的巨大效應。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黔西火電廠與黔西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的合作,與過去的“煤電聯營”不同,他們走的是“電煤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即依靠控股建設煤礦來解決電煤難題,從而可以避免“聯營”企業把煤炭往高價處賣,“聯營”電力企業卻無力支付高價,買不起自己“聯營”企業生產的煤的尷尬。
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煤電一體化”給企業帶來的好處自不待言。但在實際操作上也有企業表示出擔憂,認為企業是否投資煤炭行業要視具體的用煤量和資金實力而定,一般的公司都是通過與大的供應商預先簽訂合同的辦法,來規避原料漲價所帶來的風險。另外,火電企業投資煤炭若不控股,將較難控制經營,從而遭遇不可預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