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一次性資源,因此煤炭企業生存的根本是資源。目前,不少煤炭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儲備、先進的技術力量和現代化的裝備,乘西部大開發的東風,搶灘西部的待開發資源基地。
  兩年來,到新疆尋求新資源的公司有近30家,山東魯能集團更是有大手筆運作。他們決定在哈密地區投資 400億元建設720萬千瓦的火電基地及相關配套項目,這在國內 也是首屈一指的。魯能的入主為哈密地區經濟的
發展帶來騰飛的機遇,但與此同時,哈密地區煤炭行業的霸主哈密煤業集團卻不得不面對這個新的強大“敵人”。
  其實早在魯能進入哈密的前兩年,哈煤集團就從市場、煤種、資源等多方面進行過深入分析,意識到資源儲備的重要性。但當時他們考慮到市場的局限和自己在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因而暫時沒有將自己“后院”的煤炭資源當作目標。
  2002年,哈煤集團兼并了昌吉市硫磺溝煤礦,得到了2.9億噸優質動力煤的儲備資源。與此同時,新疆煤炭行業的另外兩個巨頭:新礦集團和新焦集團,也相繼在呼圖壁和硫磺溝獲得新的煤炭資源儲備。如果新疆煤炭業的三張王牌打的是依托天山北坡經濟帶的市場資源基地的牌,那么魯能集團、義煤集團、徐礦集團等外地企業的入主則將引起新疆煤炭業資源的一次“大洗牌”,一次資源再分配。
  煤炭企業對新疆的開發已經熱火朝天,但有一個問題卻不得不被提及:市場在哪里?無論是直接煤炭市場還是間接的煤電市場,在新疆,甚至在西部已經趨于飽和;如果把煤炭運回內地,那運輸成本也會使新疆煤炭資源開發成本低的優勢徹底消失。 有的人認為:西部大開發會使西部經濟快速發展起來。但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這種快速發 展是建立在低水平基礎上的發展,和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對煤炭資源的需求量仍是很小的。
  只有西部經濟發展了,工業總產值上去了,才能給能源經濟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有的專家預計,這個新的能源增長待開發期至少在10 年以上。因此,目前企業搶灘新疆煤炭資源,更大的意義在于對煤炭資源的“提前性占有” 。
  煤炭是一次性資源,煤炭的產出過程就是資源消亡的過程,因此這種資源的再分配應依托市場,進行理性科學的開發,而不能一哄而上,出現無序的搶灘登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