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煤價格機制形成的經濟學分析
電煤價格放開,意味著政府、煤礦、電力用戶之間協調的依據是市場供需關系和市場規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定規則、當裁判,只能通過政策而不能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預企業之間的供需關系。如果政府采取干預措施,那么電煤價格形成機制就沒有真正反映市場供求,容易使價格放開政策變形。
下面我們來分析在政府干
預下和沒有政府干預條件下的電煤價格形成機制。我國電煤市場是一個壟斷競爭市場,為數眾多的企業出售有差別產品,因此擁有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DD。在下面兩個圖中,橫坐標Q代表數量,縱坐標P代表價格,從經濟學理論上分析,煤炭企業應該在邊際收入曲線MR與邊際成本曲線MC相交的E點達到利潤最大, 為生產的均衡點。在政府干預的條件下(如圖1),需求曲線DD沒有與平均成本曲線AC相切,而是往上移,這時候電煤價格處于G點,高于AC,所以煤炭企業獲得了壟斷利潤或者叫政府干預利潤,即ABGC的面積。
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如圖2),就會有更多的競爭者進入,或者電力企業減少需求,那么需求曲線DD就會下移到與平均成本曲線AC相切的位置,這個時候電煤價格沒有了壟斷利潤或者叫政府干預利潤,但價格仍然高于邊際成本MC,每個生產者都處于其長期AC曲線左邊的下降部分。
二、電煤價格上升的理論解釋和實證
從上面的圖形可以看出,由于煤炭供應緊張,電煤價格有沿著EG 線上調的動力,MR線也有向上移動的趨勢。
1.電力供應緊張,增大了對電煤的需求,使得平衡點沿著需求曲線上移。煤炭和電力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在我國目前的電力結構中,火電絕對占有主導地位,占總裝機容量的70%以上,每年火電耗煤占全國煤炭銷量的60 %以上。電力市場的供需形勢對煤炭市場供需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自2002年以來,受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尤其是金屬冶 煉、設備制造等高耗能行業快速發展的影響,各地用電高峰普遍提前到來,我國電力需求持續高速增長,帶動了對電煤的需求。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全社會用電4124.37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17.17 %;全國發電量完成4 088.84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16.02%,其中火電3554.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47%。即使沒有損耗,發電量與用電量之間仍然存在35.53億千瓦時的缺口。可以看出,今年電力供應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可能出現供電緊張形勢。再加上今年頭 5個月江河來水較少,水電不足,缺口只能由火電來補充,加大了電煤的需求。
2.我國煤炭行業經過多年的治理整頓,大量小煤窯的關閉,改變了多年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電煤交易價格有理由向正常市場平衡價格回升。2001年煤炭市場價格上漲6.5%;2002年煤炭市場價格指數總體又上升12.1%,煤炭銷售增長了26.03%;2003年一季度煤炭市場繼續購銷兩旺,全國原煤產量完成30448. 2萬噸,同比增加4040. 6萬噸,增長15.3%。而全國商品煤銷量完成29325萬噸,同比增加26 39萬噸,產略大于銷。煤炭價格指數同比增加2%左右,煤炭行業利潤總額的增長達到了27%。再加上國際市場焦煤價格不斷上揚,對國內煤炭需求起著相當大的拉動作用。正是有充足的市場需求作后盾,煤炭行業才會理直氣壯,可以說電煤價格上漲也是市場供求關系的正常反映。
3.政府干預的電煤價格上調使得煤炭行業獲得了一部分壟斷利潤,這部分由于政府干預而形成的壟斷利潤是通過分流電力行業利潤來補償煤炭行業的。長期以來,由于國家政策上的傾斜,煤炭行業逐步淪為弱勢行業。當煤炭行業完全進入市場后,煤炭價格持續在低位徘徊, 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種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并且越來越突出。這種 結構性矛盾,從根本上打破了經濟體制內部的平衡機制,靠煤炭企業自身力量很難實現各種要素的優化,迫切需要國家發揮調控作用,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對煤炭這個弱勢行業予以照顧,使煤炭企業盡快擺脫價格長期背離價值的局面,回歸到公平、合理競爭的軌道上來。
反觀電力行業,近幾年全國電價基本保持平穩上升的趨勢。據全國價格監測機構對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監測數據,2000年至2002年,普通工業用電價格分別上漲了4.2%、6.7%和4.65%,如果按平均成本計算,電力價格每千瓦時上漲0.02元,就相當于煤炭價格每噸上漲 56元,那么按照新近確定的電煤價格,電的燃料平均成本將由每千瓦時0.080元上升至每千瓦時0.083元,上漲幅度約為3.75%,低于電力價格上漲幅度。正是這樣,從圖1可以看出,由于政府的干預,電煤價格定在G點,而不是B點。顯然這部分政府干預利潤(即ABGC的面積 )是從電力行業中分離出來的,用來補償煤炭行業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