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電東送工程建設中,貴州省委、省政府從持續發展的高度,對電力工程,特別是火電工程的環境保護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大氣污染控制為重點,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新污染的產生,使電力建設與環抱同步。日前,記者從貴州省環保局獲悉,該省環境質量與5年前相比明顯改善。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從176萬噸降到138萬噸,削減了21·6%,煙塵排放量從48萬噸降到28萬噸,削減了41·7%,工業粉塵排放量從38·5萬噸降到2
5噸,削減了35·1%。
  在“西電東送”工程建設過程中,省電力公司采取有力措施,對火電廠的三大污染進行了有效的治理。對現在已有成熟技術和財力能夠承擔的粉塵、工業和生活廢水治理,建設高效的電除塵器,除塵效果可達99·5%;污水治理工程也同步建設,并大大提高了重復利用率;對老廠的治理也同步展開,凡國家要求關停范圍內的小火電機組,均做到了堅決關停,目前僅省公司范圍內的小火電機組關停已達30余萬千瓦;對過去建設的環保設施不夠完善的電廠,全部進行了粉塵和污水的治理。
  二氧化硫治理是火電環保治理的又一重點,也是當前治理的一大難點。首先,在貴陽、遵義、安順、凱里、都勻、興義六城市的新建火電工程中安裝脫硫設備。目前,貴陽電廠在進行的煙氣脫硫改造工程中,就投資1·5億元用于建設脫硫設備,可使該廠新建和原有的20萬千瓦機組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較“九五”期間減少90%左右;安順電廠二期投資達2·5億元,即將動工的鴨溪電廠投資達3·8億元,用于建設脫硫設備。在原有電廠中,凡燃煤含硫量超過1%的,以后都要陸續建設脫硫設備。總投資近10億元。
  同時,在新建火電廠的布局上,盡量選擇在非酸雨控制區,且燃煤含硫量小于1%的地方建設坑口電廠,充分發揮利用低硫煤資源的優勢,使新建電廠的排放標準達到或低于國家的控制標準。
  其次,在全社會實施清潔能源改造,以“氣”代煤,以電代煤,對全社會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進行調整,使全社會用能結構向以“氣”為主、以電為主的能源結構轉變,為“西電東送”騰出一部分環保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