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煤炭行業的龍頭企業神華集團從2005年以來已累計生產原煤22億噸,而原煤百萬噸死亡率卻只有0.02,2011年達到0.018,約為全國水平的三十分之一,達到世界先進產煤水平。
煤炭行業被公認為高危行業,神華集團又是如何既確保產量大幅增長,又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的?
20萬張卡片背后的風險預控體系
在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上灣煤礦,綜采煤機司機每天上崗時都會帶著一張小卡片,上面印著他們工作時需要執行的7條安全標準和8條安全措施。這是神華集團每名一線員工都擁有的危險源辨識卡,而這樣的卡片在神華集團共有20萬張。
20萬張卡片的背后,是神華集團從2005年開始不斷探索,從而形成的以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為基礎,以不安全行為管控為重點的安全管理方法——風險預控管理體系。
“事故都是由許多危險因素碰到一起才發生的,因此,我們首先對煤礦生產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了全面辨識、分析評估。”神華集團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總經理郝貴告訴記者。
通過全面系統的排查,神華集團在煤礦中發現了數量驚人的危險源,在一些條件復雜的煤礦中,危險源多達5000多個,而一些條件相對簡單的,危險源也達到2000多個。
接下來,是針對這些危險源制定管理標準,并根據標準,通過落實管控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保證管控標準和措施執行到位。為此,神華集團對各礦的執行情況進行嚴格考核,與全員安全結構工資掛鉤,不同崗位的掛鉤比例有所區別,礦級領導的掛鉤比例甚至高達60%。
“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因規定不具體而‘嚴不起來’,因操作性不強而‘落實不下去’的問題,實現了崗位自主管理和風險超前防范。”神華集團董事長張喜武說。
52處生產礦井走向全面現代化
在神華集團的礦井里,先進的液壓支架代替了傳統的木支架和金屬單體支柱,一個個液壓支架猶如銅墻鐵壁,在深深的礦井中守護著礦工的平安。
“雖然液壓支架的成本很高,但井下安全了,效率也高了,算總賬還是值得。”郝貴舉例說,在傳統的礦井,年產1000萬噸煤需要10萬人,但現代化的礦井只要五六百人。
“無人則安,人少則安”,神華集團通過提升自動化水平,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大幅減少了高危險崗位的用人。目前除9個露天礦外,集團43個井工礦全部建成了現代化礦井。
神華寧煤集團董事長王儉說,與傳統礦井相比,一些新型現代化礦井在科技建井方面日新月異。
坐著無軌防爆膠輪運輸車,穿過1公里多的巷道,記者下到了神華寧煤集團梅花井煤礦井下的綜采工作面。礦工們告訴記者,一次成巷技術解決了井下施工的大麻煩,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安全掘進速度,月單進由原來的240米提高到560米以上。
此外,神華集團通過推進煤礦專業化服務,大大提升了安全狀況。張喜武說,以神東公司為例,他們將礦井開拓準備、綜采工作面回撤安裝等20多項業務從核心業務中分離出來,成立了10個專業化服務單位,集中了人才、資源優勢,實現了減人提效,有效保證了安全。
用安全的“人”扎牢安全籬笆
為了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職工隊伍,神華集團不僅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礦長團隊,還探索激活“班組”這個最小的“細胞”,從上到下為安全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神華寧煤集團從2009年開始進行班組建設改革,把一大批受礦工信任、擁護,工作能力強的優秀人員選拔到班組長崗位。據了解,目前這個公司已有3000多名班組長通過公推直選產生,在井下發揮著安全指揮員的作用。
變招工為招生是神華集團調整人才引進,促進煤礦安全人才培育的新策略。在神華集團23萬職工中,超過一半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且所有大學畢業生都要從工人、班組長做起。
職工是安全文化建設的主體,安全文化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行為。“成為最幸福礦工”是神華集團提出培育安全文化的核心,而這種幸福不僅體現在礦工入井前的那件干凈衣服、井下作業后的那口熱乎飯菜上,還體現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生活指標上。
為了使安全文化的軟實力變成安全發展的硬動力,神華集團還將安全文化理念融入規章制度、管理工作流程和各種行為規范之中。張喜武說,通過長期的程序化管理和標準化操作,促進職工把制度變成習慣,變成自覺行動,真正使安全文化外化于形、內化于心。
來源:北極星電力新聞網